第163条(《答陆原静书》之十四)原文: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程颢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浑化,浑然化为一体,就像一滴污水进入明净的大海,污水不见了,大海依然清澈澄明。一个气质美好的人,“明得尽”,洁净得彻底,能够溶化秽污。陆澄的问题是,何谓“明得尽”,何谓“便浑化”?
先说“气质”。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可见,心志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所以,孟子认为圣人有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得自于善的天性,但由于后天的污染,浩然之气并不是天然自得的,需要用功存养。
朱熹认为“性即理”,天命之性与构成人的“气”相交就是“气质”,人的天性是善的,但这个“气”有清浊昏明之差,因此气质也有善恶美丑之分。
程颢的话,是由表及里说明问题,既说明后天存养的重要性,也表示气质是一种结果,外在气质的美恶体现了内心是否纯净。
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如明镜,本身是明亮洁净的。气质不美好的人,他的缺点毛病就多,就是遭受私欲蒙蔽比较严重,所以内心不容易清明。气质美好的人,缺点毛病少,就是被私欲遮蔽的不严重,所以只要稍加用功,内心还是洁净透彻的。他打了个比方,私欲对气质美好的人来说,就像雪花飘到沸水里,一下就被溶化了,怎么可能蒙蔽他们的天性良知呢?
只要真正懂得了“明”的内涵,这个问题是不难理解的。这同时也说明,陆澄还有点急于求成的心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陆澄企图先拥有一颗明亮的心,那么就可以百毒不侵了。而实际上,良知是去除私欲以后才能自然回归的,除了去私欲没有捷径可以直达良知。体用是一体的,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明就是“诚”,就是廓然大公。王阳明认为朱熹“明善”的说法是肤浅的。
《中庸》云:“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这句话是用否定的句式,从反面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诚身”。即,内心不澄明,就是身不诚。
下一句,《中庸》转而从正面进行阐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朱熹章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朱熹这一大段简单地说就是,诚是天道,人道就是要达到天道的境界,所谓诚身就是这个意思。身诚的人,就是圣人,不用刻意追求,随心所欲就能合乎中道。一般的人不能像圣人一样,需要努力实现身诚,是说先要择善,然后坚持不懈奉行善。
我能看出朱熹这段话的毛病,就是把知和行割裂了开来,不符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所以王阳明说他肤浅。但是,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似乎与《中庸》原文“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并没有什么出入。或许,在王阳明看来,“择善”与“固执之”所指的是同一件事,而没有先后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