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学生中心?”这是王绪溢博士在观看我的课堂后向我提的第一个问题。紧接着,我看到了下面这张图片,这是我课件里的一张图片,底色和字体颜色都很深,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张课件放在课堂上,学生要看清楚会很费力。
"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 换位思考,这是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然而作为老师,我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把学生放在心里。在王博士的点评过后,我想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需要常常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 有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心里?
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我需要思考展示给学生的材料的有效性和合适性。这个材料学生是否能看清楚?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这个环节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个教学活动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的什么能力?设计怎样的活动规则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状况?怎样可以避免这些状况?
课堂活动一定不能有规则不明确的地方,尤其是小组活动。学生自由发挥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不设定规则,本意是强调参与感的小组活动就很有可能变成某些“学霸”的独角戏。王绪溢博士书中提到的“四聚头法”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每个成员有自己的分享时间,一个人分享的时候别的成员需要保持安静,最后再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确保小组活动全员参与。
评价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对同学作品的评价必须是尽量客观的,因此老师需要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他们不仅仅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评价同学的作品,还可以用这个标准来指导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善用评价,巧用评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没有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里?
如上所述,学生的小组活动如果没有合适的规则,就容易变成一个人的舞台,无法保证全体同学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活动时,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里,合理安排小组活动和问题难度,给基础薄弱的学生足够的脚手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保证课堂全员参与。
3. 有没有把学生的一生放在心里?
教育究竟是为了升学还是为了学生的一生?我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选择后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受益一生的能力。正如王博士所说,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有三个重点,训练思维能力,锻炼学习方法,培养社会互动习惯,这是教学活动真正需要去实现的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活动就会更有方向,我们会让学生对着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果而不是对着老师,我们会制定规则给小组中每一个成员参与的机会,我们会细化评价规则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等等。
实现以上所说的三个改变,处处离不开麻吉星的助推,这个系统越使用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匠人精神,体会到设计者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良苦用心。感谢麻吉星,感谢王博士“颠覆”了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感恩遇见,期待每一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