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传播学的理论,指导新媒体运营。
传播学研究的视角
线性视角
发出者发出信息,信息被接收者接收。这是个线性的过程。线性视角是从发出者的角度出发。按照申农的说法,传播过程由以下组成:接收者,解码,渠道,解码,发送者。人们在这里认为,传播是个说服的过程。
非线性视角
非线性视角是从接收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同的接收者有不同的解读。传播过程由以下组成:接收者,解码,渠道,环境,解码,发送者。
文化视角
文化视角强调不是为了传达信息,而是在人们沟通的过程中,加强对世界,社会的理解,达成某种共识。比如,大家经常在一个群里聊天,那大家对这个群可能产生较强的归属感。
应用传播学主要讲述线性视角和非线性视角。
应用传播学中的线性视角
这里挑两个应用广泛的理论讲述。
修辞学
目的:以说服力为中心
技能:包含听众分析、内容组织等软性技能
修辞学的三要素:
理性诉求:晓之以理。方法包括数据法,例证法,三段式等。
情感诉求:动之以情。通过了解听众的心理与情感特征,将这些特征应用到演讲内容或演讲过程中,从而让听众产生心理共鸣,通过潜在性,暗示性的言语,激起听众感情,从而产生行动。
人品诉求:以德服人。演说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威信要能够让听众信服,通过各种方法塑造自己是个可信的好人。
影响力六要素
互惠性:人们总是感觉有责任回报他们曾经接收过的恩惠。比如很多公众号会写填什么信息,就给你很多资料。因为会给你资料,你会更愿意填写这个信息。
稀缺性:越少的东西越多人要,比如饥饿营销。
一致性:一旦我们作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比如很多课程开营前,要求学员作出承诺努力学习,这样学员更可能坚持下去。
权威性:人们总会习惯于服从权威来寻求实现行动的捷径,更相信具有权威性的人事物,所以一般会给嘉宾或产品一个权威性的背书。比如说这个嘉宾多牛逼,这个产品有什么专利证书。
偏好性:人们更愿意帮熟悉的和喜爱的人的忙,比如很多产品设计邀请码机制,你将邀请码发给你朋友,他们很可能不会拒绝。
共识性: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人们会被相同境遇的人引导,更相信他们的的做法,比如奶粉类产品,可以放同一类人群的评价,比如妈妈们的评价,可以吸引更多妈妈们。
应用传播学中的非线性视角
这里举一个影响范围广的理论。
详尽可能性模型
中央路径:当人们拥有高动机和能力时,会深思熟虑所有的信息,是一种高思辨状态。接收者处于高思辨状态时,说服的信息要包含很多硬的干的信息更能说服他。
边缘路径:当人们缺乏动机与能力的时候,则会被主观印象,共识等边缘信息说服,属于低思辨状态。比如不跟你强调干货,跟你强调一种价值观,说这个产品主打的理念是,做是最好的学,你认同这个理念,你就可能去买产品。
受众采用哪个路径?
主要是具备动机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采用中央路径。例如,若客户想买个性能高的车,也理解性能高的车的各种信息,则会更偏向中央路径。不具备动机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采用边缘路径。这样的客户可以采用,例如促销活动等形式说服购买。
影响动机和能力的因素
广告媒体:越能控制广告展示步骤,越可能遵循中央路径。比如纸媒,可以仔细随时翻看,更遵循中央路径的态度。展示速度慢的,更可能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电视广告这种展示快的,更可能边缘路径。
参与度或动机:对广告内容越有兴趣,越容易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
项目的知识水平:知识丰富的人比缺乏知识的人,更倾向于从中央路径形成态度。
理解:越能理解广告信息,越容易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
注意力:观看广告时的注意力分散,越难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
情绪:观看广告时的情绪越积极,越难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
认识的需要:越愿意思考的人,越容易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
详尽可能性模型的应用
评价的内容特征:评价信息的越详尽,越客观,越容易说服采用中央路径的客户。
发布者特征:揭示发布评论者的级别与评论数,级别和评论数越高,越容易说服采用边缘路径的客户。所以在展示用户评论时,不仅仅要展示真实性,对于评论用户本身的权威度和用户的来源有相当展示,可以进一步促进边缘转化。
社区特征:社区对信息的监管越严谨,社区的可信度越高,社区的盈利模式与社区宗旨越符合采用边缘路径的客户的观点,越容易说服采用边缘路径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