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课——磨课——课例研究,其实他都是一回事,这是三种不同的说法。
国际课例研修分为三个流派:
第一是日本的授业研究,实施步骤:(1)界定研究问题;(2)执行“合作设计教案” ——教学观察——集体反思
第二个是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实施步骤:(1)选取课题拟定内容;(2)前测或访谈;(3)上课观课;(4)教学评价,教学后测,便于分析教学;(5)撰写报告、分享成果。
第三个是中式的课例研修
上海的“三课两反思”模式。
(1)教师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个人独立备课,上课,同时观课、议课,写出教学反思。(2)结合新理念下的课例新设计,根据他人经验和新理念设计新教案,再次授课,小组观课评课,写出第二次教学反思。(3)关注学生获得新行为的阶段。根据讨论结果,针对学生情况,对理性的教学设计再次修改,再次上课。
三个流派的共同性,一是群体的合作,二是过程性的反思,三是持续性的改进。
教师在职学习的一个实例和三个定则。
第一,听中学与做中学。
听中学指的是听课(怎样做老师),新教师成长中要保证一定量的听课体验。有对课堂的抽象认识到具体的认知;从刚开始关注教学内容;到后期关注教学结构设计;再到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最后,要让教学体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做中学(上课),他是老师了。
第三、参加课堂教学评比,承担挑战性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连环改进式“设计——实践——反思”,最能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新教师来说,这样的一次“解剖麻雀式”的实践经历,就是把以往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在矛盾中,在反思中,在改变中向前走。新教师的成长要求分享专家教师的经验,向专家教师学习,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从这一点看,有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应是以校为本,以课堂为载体。
教师在职学习的三条定则:
第一,工作立场决定学习需求。
教师学习有三种立场。为了自我生存,致力于职业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立场决定需求,这是教师学习的动力资源。立场还决定观察教学现象的角度和预判问题的思路。不同的流派风格都有立足色点的底色。越是扎根教师实际内在的需求,在职学习的热情与持久力便愈强劲。
第二,真实案例催生鲜活经验。
教师学习钰理论工作者不同,我们的学习常常是基于案例经验的学习与领悟。从支出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主要是接纳和体验真实案例,选择和积累多种经验。属于案例的描述和积累水平。从有经验教师到专业化教师。主要是对多种案例经验的解读和组合,属于案例的解释与重组水平。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在职学习的兴趣与时效性便愈益显著。
第三,行动反思成就专业教师。
教师学习必须关注自我特点,同行智能盒。学生是否真有收获?其中先后有两次不可或缺的反思。先是自我到同行,后世同行到学生,其独特的要领就是在教学行动中反思。越是扎根教育工作的行动反思。在职学习的理性、深度与成就感便愈益快速凸显。
同时,又对江浙沪多名名师的调查分析发现,名师经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经验,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爱祖国、爱事业,爱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番难忘的挣扎过程,他们常常在课堂挣扎中实现从理念到行为转移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他们都说,身为凡人,并非生来就是好教师的。开始是难以立足,接着是技不如人,后来才是一切为了学生,把逼自己逼进墙角,总有那么几次在教学中难忘的经历。
两个调查结果印证了青浦实验推广和传播的经验,教师专业学习需要扎根于教师的需求,需要扎根与鲜活的经验,需要扎根于行动反思。同时,对120名上海市名师成长的轨迹调查也证实,教师是在“课堂中拼搏出来的”,“摆进自我,不断的获取同行的实践智慧,有全过程专业引领的实践反思”,是获得专业进步的成功方法。那么,如何将这些认识和经验变为教师在职专业学习的行动,成为教师在职教育的一种机制,需要有模式的构建。经过九个多月的合作研究,研究小组探明了在“保持同事之间的互相指导,还需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在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还需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实践素养提升的实践模型。具体来说,它是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师和专业研究者合作教学研究为平台。以“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为特征,融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为一体的“三关注两反思”的操作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