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和博学,谁更幸福?
这个问题,按照世俗的评判,大概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那当然是博学咯”。
为什么博学会“让人感觉”更幸福呢?
因为博学懂得很多知识,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成就……
无知在这方面和博学相比,思想层面都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呀……
无知会做很多蠢事,博学因为知道的多,所以就不会呀……
博学懂得更多的技能,思维方式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不容易偏激,无知因为懂得太少,很容易偏激……
上面说的看起来都很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有一个逻辑,就是“懂得越多=收获越多=越幸福”
真的是这样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说法呢?
壹 知识是一种技术、一项工具
自从有了文字和印刷术,人类就正式开启了知识的传播,拥有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能应对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对个人有贡献,对社会有贡献,对国家有贡献,这些拥有更多知识的人,生存技能更强、社会地位更高、金钱更多、权力更多。
电脑主板坏了,芯片技术专业人员懂得如何维修;身体不舒服、阑尾发炎了,医学专业人员懂得如何处理和康复;国家经济遇到了瓶颈,经济学家懂得如何调控应对;城市需要进步发展,建筑规划师会提出合理的方案建议;暴雨泥石流了,地质学家懂得如何阻止、疏导和规避……
好比一个人要过河,如果走过去会淹死,但有了造船术、有了船就可以安然渡过,并因为到达对岸有了更多的发现、资源。
知识带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让人类能有更好的生存技能、生活环境、应对资本、解决能力、发展资源。知识像人类的铠甲,可以抵御风霜、病毒、灾害;像装甲战车,可以开拓、探索更新领域,获取更多资源。
百度百科上,对知识的解释是这样的: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
归结起来,这几条解释都表达了一个意思:
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帮助并处理人类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遇见的问题,促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应对,这种信息可实践、可论证、可传递。
所以,知识,是客观一种的技术、技能。
贰 知识不等同于认知
来看两张图:
他们谁对谁错?都对
为什么他们看见的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角度不同
虽然知识是客观的,但是同样的知识会因为视野、位置、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知,引导不同的行为,形成不同的结果。
所以人对客观事物判断的逻辑是这样的:
知识→认知→结论
百度百科上,对认知是这样解释的: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是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认知受到人自身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影响,认知是主观的。
叁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引发结果
把前面的内容整理延伸一下就是:
可以看到,真正让你做出决定的,是你在大脑中的计算处理,知识、道理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一个证据,认知才是确立结论,推动行为的那个响指。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无知和博学,谁更幸福?
幸福和知识之间是此增彼长的关系吗?
读很多书懂很多道理就幸福了吗?
答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