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朗读者》,就像喜欢董卿的大方得体从容淡定,"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今天家人打麻将我带妍宝看春晚,这个春晚的时刻总是会很怀念董卿。
遂翻出她的《朗读者II》读个几页,也算是一种怀念。我很少看电视,所以那些所谓的有名的栏目我很少看过。
《朗读者》栏目,也是有时候出差在外,偶尔在酒店里看过,觉得挺好的,不过,也没有特意在网上找寻过。
很多人夸董卿:儒雅、知性、端庄,尤其是文学功底深厚,语言表达准确,赋予了《朗读者》栏目的隽永、深刻、厚重的内涵。
这本书里面收录的朱自清、鲁迅等几位大家的文章,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就阅读过,收录的舒婷的诗歌,平时经常辅导别人朗诵,早已烂熟于心,这次重温同样有收获,有感悟。
这本书,讲述父亲的内容较多,这不由得也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是发烧时被父亲抱在怀里的踏实,是不苟言笑的严肃表情。
有些杂,是因为邀请的嘉宾来自不同的领域:演员、科学家、教练员、企业家、文学家等等,所以这些嘉宾选材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通过他们的朗读,折射出人性的光辉,生活的感悟与沧桑。
慢慢读,慢慢听,慢慢想。《朗读者》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我的心头流过,流向远方……
《朗读者II》里最喜欢的一个读本是刘瑜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很喜欢这句话。今晚我读的就是这一篇。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经受的挫折、孤单,原谅自己的敏感、焦虑和神经质,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地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
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学历过度豪华的刘瑜,以简单的真诚,几乎是下意识地超越了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的界限、精英和群众的界限,做到了真正的深入浅出。她无意启蒙,她的书却无疑是近年最好的启蒙读物。
书里《等待》篇章的最后一句话被我划了线:除非到达终点,没有人能够评价等待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在于,因为希望,所以等待;更在于,因为选择了等待,所以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