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担当者撑腰,让“洗碗者”不寒心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句朴素的民谚,生动揭示了干事创业中的“洗碗效应”:工作做得越多,承担的任务越重,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失误往往也越多。在基层实践中,一些勇于担当的干部冲锋在前,却可能因探索中的一次失利或过程中的细微疏漏而受到苛责,导致“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潜滋暗长。破除这一困境,必须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撑腰,让“洗碗者”不因偶尔“摔碗”而心寒,充分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一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的干事氛围,破除求全责备心态必须深刻认识到,改革发展本身就是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必然伴随风险与挑战。对于干部在推动工作、先行先试中出现的非主观故意失误,应持包容态度。要大力倡导“为公担当”的价值观,明确区分探索性失误与违纪违法行为。要敢于为担当者“站台”,肯定其付出,帮助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而非“一棍子打死”。通过持续引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使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二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构筑敢于作为的制度保障破除“洗碗效应”,需以刚性制度消除干部后顾之忧。要明晰容错边界明确对在贯彻落实决策、推动发展、应急处置中,因政策界限不明、无意过失或情况紧急导致的工作失误,只要干部出于公心、尽职尽责、未谋私利,应予以容错。同时坚决不容违反政治纪律、有令不行等行为,划清“保护”与“纵容”的红线。要规范认定程序。 建立透明公正的调查、认定、反馈机制,客观分析成因、过程与后果,精准界定责任,确保容错不搞“暗箱操作”,也不“和稀泥”。要坚持容纠并举。 容错非终点,督促干部及时补救、消除影响、完善机制,实现“在容错中纠错、在纠错中提升”,促使干部“吃一堑、长一智”。

       三完善考核激励体系,树立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要坚持实绩导向聚焦干部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实际成效,特别是破解复杂难题、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表现进行考核。要改进考核方法。 结合平时与年度考核,深入一线多维评价,倾听群众口碑,全面掌握干部真实表现。要强化结果运用。 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硬挂钩。对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者大胆重用;对探索中及时纠错、不影响大局者客观对待;对“躺平式”干部坚决调整。通过奖优罚劣,引导干部争当“洗碗”行动派,拒做“旁观”评论家。

       激发干部干事热情,必须理性看待探索中的失误,以完善制度容错护航,以科学考核激励担当。唯其如此,方能令广大干部摆脱“怕摔碗”的枷锁,迸发“争着洗碗、用心洗碗”的豪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