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园看好老年社会慢性病产品的投资机会,理论上是不错的。可惜的是他只看到了消费市场,他没有看到他要投资的行业主体,还有国家医改政策的走向。
医药制造行业,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企业,其中上市的就有几百家。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每个国家也就两三家药企,这样可以集中资源搞新药研发和参与国际竞争。国内制药行业目前这种局面,大部分企业只能沦为低端产品的仿制者,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制药企业的原料供应商。拿国内最牛的恒瑞医药来说,他的营收不及一些西方制药巨头的研发费用,这样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呢?改变这种局面须要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
当下制药行业是4000多家窝里斗的中小企业,对于创新药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加10年的研发周期,更不要说长期研发管线的储备了,国内基本没有制药企业短期可以跨过这一门槛。重复建设的行业环境,它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边际,就算部分企业打擦边球、走捷径、仿制研发跑在前面,公司的利益篱笆经常也是不堪一击的。目前,医改政策除了集采用棍子敲之外,个人没有看到管理层有长期和清晰的顶层制度设计的出台,这种局面和集采的常态化让我感到很悲观。虽然这样可以加速行业整合和落后产能的出清,但是一些国内前沿仿制、甚至创新产品经国谈降价进入医保,然后很快又进入国家集采,这样无法保证企业有足够利润收回投资,企业长期研发投入的动力可能会下降。如此中国制药企业创新、崛起、参与国际竞争的道路漫长而艰难。
林园对医药慢性病产品的投资,首先,慢性病产品方阵占医保比重如此之大,国家集采只能保证其微利,绝无暴利可能;再加上要从几百上千家企业里面选未来,如此林园的投资没有未来。 太过宏达的理论大多距离现实比较远,对于当下没有多少指导意义。网络观察,林园的言行不懂政治,性格也不够沉静,他可以是机会主义者,他不可能成为巴菲特那样的投资大家。
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投资说到底还是个人修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