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三年前,小玙儿一岁半。手机正在充电,我在厨房做早饭。小玙儿拿着我的手机,颠颠儿地跑来给我,上面居然还连着充电器。我蹲下拿过手机,认真地对她说:“小玙儿,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拔电线,不要玩妈妈手机”。定睛一看,一分钟前一个未接来电。“好吧,你是要把电话给妈妈,因为有人打电话了对不对?谢谢你呀!对不起,妈妈错怪你啦!”我又连忙改口道歉。
事件二:小玙儿两岁半的时候,我怀了二宝。有一天下楼时,她非要我抱着,我犹豫了一下也还是同意了。可刚下了几个台阶,她的胳膊却突然冲着我的脸挡了过来,完全遮住了我的眼睛!我差点就踩空了,带着她和肚子里的二宝一起从楼梯上滚下去。这种惊吓让我怒气冲天,刚要呵斥,却被她接下来的动作弄哭了……她是伸手去帮我整理被我戴得有点歪的帽子。
事件三:一转眼,瑾儿一岁三个月了。早餐时我给瑾儿做蛋糕,如往常一样,随手把蛋壳递给她玩。她一个劲儿拉我的衣服,我觉得她是想看我打蛋液的过程,就蹲下打给她看,可是她却马上把手里的蛋壳伸向我手中的碗。我下意识把碗往自己身后躲,告诉她不能把蛋壳放在碗里,可她还是一直不停地坚持。最后我站起来,把碗放在操作台上,决定先蹲下陪她玩够以后再继续。这时,她看了看我,表情有些落寞,把蛋壳里残留的一点蛋清倒在地上,又把蛋壳扔进垃圾桶,转身低头出去了,留下在原地惊愕的我!天,我以为她是要淘气把蛋壳扔进蛋液里玩,其实人家却是看到蛋壳里的蛋清没倒干净,只是想帮我倒进碗里……比起单纯的她,我显然太不美好了。
相信大多数时候,孩子的本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邪恶,只是大人太复杂,把他们简单的举动都加上了复杂的背景。其实孩子的思想很单纯,可运动能力却又不那么灵活,所以才会经常让我们误解。比如想摸一下你头上美丽的发卡,一出手却变成了死命抓头发;想摸摸你项链上的美丽吊坠,却演变成一把把项链扯断;想递一个东西给你,却在你还没接住时就松了手,变成了行为笨拙的打碎;想走到一个小朋友身边抱抱,却控制不好自己走路的速度和该停下的时间、位置,大人看到的结果是这个“坏孩子”故意冲过去,把别的宝宝撞倒……比如她要倒蛋清给我,即使我没有把碗拿走,她也很可能会拿不好,把蛋壳掉进去……继续发展,有可能会想把蛋壳拿出来,重新倒,最后演变成在小手在蛋液碗里搅来搅去地把鸡蛋壳捏的稀碎……结果使妈妈很生气,最终被赶出厨房……即使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大人愿意去用心了解,最终,大人看到的结果只是一个在厨房里故意捣乱的“熊孩子”。
所以,发火前忍五秒,用心看看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视角来看看世界!
若璠su,二宝妈,早起践行者。坚持100天跑步,坚持100天连续写作。今天是我练习写作的第13天,累计输出12789字。
自律让一切更自由,我愿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