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读了毕淑敏的“地铁客的风格”,里面讲到了日本、美国和中国三地,从人们上地铁时不同的习惯方式,反映出了不同国家在这方面的文化特性。
在地铁这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里,纵然不是人挤人,普遍也是多人共用一个车厢的情况,无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问题。作者文末也讲到了界限的问题,我很认同。
在日常的交往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划定的太清晰,那就缺少了一些随和,多了一些冷漠;如果这条界限划定的太模糊,甚至不划定,那就有些混乱,并且于这混乱中多多少少打扰到了个人的自由、淹没了个人的一些特点。
就像学校时期的同桌,如果两人的“三八线”划定的太过清晰,并且绝对谁都不能违反,那就会让人觉得格外拥挤和紧张,因为你随时都得提防着对方是否有越界,同时也得提醒自己的胳膊肘和东西规规矩矩,不能触碰到对方,并且在这条“三八线”周围始终留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原本就不大的空间,顿时更加捉襟见肘。
换个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倘若不去设置这条界限,张三可以随意占用李四的一部分桌面,李四也可以随意占用张三的一部分桌面。尽管很随意,并且显得双方关系融洽、不去计较得失,且不论这种融洽和得失能否平和地维持到双方毕业,单从东西摆放上,就失去了各自心中原有的设定,因为难免会有一部分空间被同桌占到,而自己原本打算摆放的东西就得另行设计寻找其它空间。
这种模糊不清、甚至强占对方空间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偶尔出现在楼道公共空间的使用上,有的人家在本属于共有的空间里,打造了自家的鞋柜,甚至长期把自家的东西堆放在楼道,在暴露了自家品行的同时,也顺利得到了邻居的厌恶。
所以,我更喜欢的方式还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就像作者在文中说的平和中庸。张三的桌面就是张三的,李四的桌面就是李四的,大家心里必须得有这个界限,但是谁偶尔都难免会遇到拥挤的情况,这时跟同桌打个招呼、临时寻求点照顾,暂时借用点对方的空间,事后再及时拿走东西,把属于对方的空间还回去。这样一来,不但把自己临时的困难解决了,还顺带增加了和同桌的交流以及互帮互助,大家才能真正把关系走地更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