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除了给我们留下吃元宵(或者汤圆)、逛花灯,看舞狮等传统习俗,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
比如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张灯结彩,灯火璀璨,门桥大开,四通八达;
人潮汹涌,宝马扬尘,圆月当头,普照众人;
歌妓当街,花枝招展,且行且歌,唱《梅花落》;
举城欢庆,取消宵禁,春宵苦短,及时行乐。
很喜欢“火树银花”这个词,让人联想到春节的烟花、圣诞的装饰灯,蓝色港湾的灯光节。寥寥四字,缤纷璀璨的景象跃然纸上。
还有相传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出物是人非、伊人不在的落寞心境。昔日幽会时的旖旎甜蜜与如今的形影相吊形成鲜明对比。
有人考证,该词实际作者是南宋与李清照齐名的美女词人朱淑真。南宋时期,十分强调女性的贞洁,对于“人约黄昏后”这样明目张胆约人幽会的举动人们不能认同。世人害怕坏了女子的风气,因此把作者改成欧阳修。
以及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时,就把我震住了,前八个字,“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勾勒的画面不要太美!尽管开场大气,但后面急转直下,词牌名是“永遇乐”,但李清照却表现得很不快乐:看着美好的景象,心里却在问“我在哪里”(估计又喝醉酒了);看着逐渐复苏的春意,融合的天气,却有着悲观的情绪“搞不好很快就会有风雨”;朋友们派头十足地来约她出去玩,她表示只想安静地呆在家做一只蘑菇。
之后就是一股脑儿的碎碎念:想想当时在汴京的日子过得多风光呀,有闲又有钱,尤其元宵节这样的节日,更是打扮得光鲜尊贵,一点都不亏待自己。如今的自己憔悴得要死,也懒得打扮了,大不了就别出门,隔着帘听听别人的欢声笑语就够了!
这是她晚年作品,独身寓居异乡,看得出心情十分郁闷,估计写的时候头上都有一朵乌云。
不得不提的还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你见过东风一吹,千树繁花飘落的场面吗?就好像佳节中的烟花洒落如雨。豪华马车,在路上留下浓郁的香气,四处都有笙箫奏响的声音,随着明月流转,一整夜都有鱼龙灯飞舞。繁街闹市,好闻的,好听的,好看的,齐齐凝聚在这一夜!
街上的女子也打扮得精致好看,尽管有轻盈的笑语,迷人的体香,这些都不是我要寻找的。千人百人里,我千次百次追寻那个人,却在一次回首间,突然发现她早已在灯火阑珊、人迹稀少的地方等着我。
该词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大敌压境,皇族们却不思进取,偏安江左。家国末日,却是歌舞升平。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无路请缨,只能心怀悲愤,独自冷清。
经过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评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的第三境界,所代表的的含义早已超越作者自身不愿随波逐流、矢志不移的追求,对于我们的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我们追求的事物,总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尽管元宵节象征“团团圆圆”,但对许多外出打工、读书的人来说,这样的节日注定无法和家人共聚,往往只能在异乡买一份汤圆或元宵,应景一下。但看着古代这些诗词,你会发现,孤独本身并不是一件孤独的事,从其他孤独的个体身上,我们能获得理解与共鸣。
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