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概述:
明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在进京入觐途中,曾和郑汝华(郑岳,字汝华,弘治六年(1493)进士)、徐成之(浙江余姚人,早期信奉程朱理学)有过短暂会面,发现徐成之竟是自己的余姚同乡,而且笃志好学,因此欣然结交。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阳明从南京刑部主事任上,调任京师吏部主事。等他进京安定下来之后,就给徐成之写了此信。
原文:
汝华相见于逆旅,闻成之启居甚悉;然无因一面,徒增悒怏。吾乡学者几人,求其笃信好学如吾成之者谁欤?求其喜闻过,忠告善道如吾成之者谁欤?过而莫吾告也,学而莫吾与也,非吾成之之思而谁思欤?嗟吾成之,幸自爱重!
自人之失其所好,仁之难成也久矣。向吾成之在乡党中,刻厉自立,众皆非笑,以为迂腐,成之不为少变。仆时虽稍知爱敬,不从众非笑,然尚未知成之之难得如此也。今知成之之难得,则又不获朝夕相与,岂非大可憾欤!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谅吾成之随在有得。然何从一闻至论,以洗凡近之见乎?爱莫为助。近为成之思进学之功,微觉过苦。先儒所谓“志道恳切,固是诚意;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己”,不可不察也。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孟子所谓“勿忘勿助,深造自得”者矣。学问之功何可缓,但恐著意把持振作,纵复有得,居之恐不能安耳。成之之学,想亦正不如此。以仆所见,微觉其有近似者,是以不敢不尽。亦以成之平时之乐闻,且欲以是求教也。
译文:
最近我在客栈里面遇到了郑汝华,从汝华那里详细的了解了你最近的工作生活情况;但是没办法跟你想见,心里还是有点郁闷的。在我们同乡之中,能做到像你这样笃信好学的人还有谁呢?能做到乐意听到别人的批评,并且诚心诚意的去引人向善的除了你还有谁呢?你的过错并不是我能告诉你的,你所学习的收获也不是我能给你的,这都是成之你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收获啊。成之啊成之,你一定要加油啊!
自从人们失去了好善,恶恶的心,从其所欲,则仁道就很难修成了。成之你在咱们同乡之中,一向严于律己,不愿随波逐流,大家都觉得你刻板迂腐,但是你却能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完全坚守自己的本心。以前我虽然对你的做法表示敬佩,没有跟着大家一起嘲笑你,但是也确实不知道你为学之志如此难能可贵。现在我听到汝华所讲,才知道了你的难能可贵,却又没机会跟你朝夕相伴,共同为学,真的是非常遗憾!修炼自己,管理他人,没有什么区别。为政的工作虽然日理万机,极为繁重,也都是能够为学,能够格物致知的,相信成之肯定在这个过程中颇有所得。但是总这么辛苦工作,我们又从哪里能学到,体悟到真正的道理,以改变我们平时浅薄的见识呢?我虽然有心,却也爱莫能助。听到汝华说过以后,我觉得成之你为学的工夫,有点过于苛求自己了,没有量力而行。程颐先生说过:有志于圣人之学,志向恳切,固然是诚意;但是如果太着急想要达到圣人的境地,反而是私意了,这一点,成之你不能不去反省一下。日用常行,为政工作哪里都是天理流行,但是要此心时刻存养,不要放溺,我们的义理才会日渐纯熟。孟子所谓的“勿忘勿助,深造自得”(为学功夫,时刻都不要忘记,也不要助长,要自己默识心通,自己体悟的才有意义)。学问功夫当然是要时时刻刻保持的,但是如果我们明明精力不足,还要强行振作,纵然偶有所得,恐怕我们也承载不了。成之你为学的工夫,肯定不至于如此。我只是稍微觉得有点相似,既然知道了,作为朋友我肯定不能不说清楚。也是把成之你平时的事情说出来,向你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