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后,感触颇多,今早再次听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解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医学博士,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是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是一名优秀的灵魂治疗师,这一生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灵魂,拯救了无数人。
可是在写出《活出生命的意义》和取得这些成就之前,弗兰克尔曾被关押在集中营,忍受了3年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
在被关押在集中营时,他时刻想着与妻子团聚、完成未完成的手稿、在各地举办心理学方面的讲座等目标,最终坚持了下来而没有像其他囚友一样早早就放弃了。
当被放出来时,得知怀孕的妻子和弟弟、父母因饥饿而惨死于集中营中,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全身心投入了工作,重写了被驱逐时毁掉的书稿《医生与灵魂》,同年,仅用九天时间完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并且取得了后来的成就,即使在90多岁高龄,仍与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交谈,每周都要亲自回复数封来信。
为什么弗兰克尔在经历了如此残酷的集中营生活,得知全家惨死后,还能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成为一名大师呢?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这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男主人公因妻子的死而被判入狱,到监狱后,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积极调整自己适应环境,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帮监狱长洗钱,教狱友读书识字,为了他的希望和信仰以及自由的生活,靠着一个小锤子成功越狱,最后去到了墨西哥的海边,并且与自己的狱中好友相聚。
这是需要多大的耐心和信心才能做到,但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因此做到了。每当我迷茫时,我就会去看这部电影。
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对48所大学的7948名大学生做的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当前最主要的事情是什么,16%的学生说是“赚很多钱”,78%的学生回答是“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在文章《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中提出,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甚至是初中生、高中生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从而选择放弃生命,而作为父母,要负主要责任。
试想父母一直在给孩子灌输“读书读书读书、分数第一”这样的价值观,而不重视对他们道德、品行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如何能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呢?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未能实现的不要强加给孩子,上清华北大并不能解决我们人生所有的课题。
那我们如何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呢?
首先,拥有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摆脱焦虑和厌倦,而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能将我们从悲惨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其次,调整自己的心态,打破焦虑和恐惧,负担起责任(所爱的人和未完成的事业),投身于有价值的事情中去;
最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和爱,去发现生命的意义。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即使再最恶劣的情形下,生命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