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树的叶子落光了,没有星星。世界好像变了个样子。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严肃的结尾,大约都是突然面对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再不能睡一宿觉就把它忘掉,事后你发现,童年不复存在。”
念小学的时候,我总盼望着快点长大成人,长大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什么东西就买什么东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直到我告别童年,才明白“你长大了,世界就变了。从一只摇篮一片光影变成小床上木栏和玻璃外面一只嗡嗡叫的金壳虫,从一道又高又长又难迈过去的门槛变成一片又深又密几乎迷失在其中的花丛。”毕业大学以后,面对充满内卷的就业市场,我也曾在杭州和绍兴两地来回奔波找了大半个月的工作,经过层层面试,一天里面甚至面试2-3家公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学校,那段时间时不时会感到焦虑。后来,我成功的进入了一家公司,住员工宿舍再加上有饭补,也足够养活自己。但员工食堂的饭菜每天都是重样的来一遍,再来一遍......公司地处偏僻周边也没有什么可口的饭菜。我就自己试着做饭,一日三餐,荤素搭配,按照喜好不重样的探索“新大陆”,那段时间是我下过最多次的厨房,毕竟出门在外也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经历多了,才会明白童年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旦进入社会之后,工作和生活很难两全,生活的部分不得不统归到工作之中,只有加班加点拼命干,甚至手头没什么工作急需完成,耗也要耗到领导经常在下班之后还能看见你为他创造剩余劳动价值的钟点。想要升职加薪必须要占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去工作,“资本家的奴隶”是打工人最恰当的代名词。经历多了,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史铁生在本书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生与死,希望与痛苦。“我为什么还不去死呢?这地球就是我固守的神坛吗?我心灵上所受的凌辱和压抑难道比屎更香吗?”“万物都是本能地不愿意死的,何况人!可只有人有时候会想到自杀,人高级在哪儿呢?”人存在脆弱和孤独的时候,遭遇险境会想着逃避现实,特别是面临学业压力以及工作压力,难道不会想自我放弃吗?我也偶尔会想到“死”,或是大病一场,或是遭遇不测,或是命已至此。但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就像算命,不管算的准不准,反正你不会相信。或者不管你信不信,你还得活下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有很多,但至少这一世“好好做人”,下辈子一定不做人,宁愿是一只匍匐在树干上的知了,经过一整个盛夏的蝉鸣,使命完成就可以化为尘埃。
虽然史铁生双腿瘫痪,借轮椅度日,也经历过几次自杀,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绝望。但是,这本书也给读者传递生的希望和美好,我认为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我与地坛》《夏日的玫瑰》等一系列巨著,源于他对“生”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最后对孩子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就能弹好了,弹好了就够了。”同时,我也特别喜欢以下这段话:“河上正是浪涌浪落,但水是不死的。水知道每一个死去的浪的愿望-因为那是水要它们去做的表达。可惜浪并不知道水的意图,浪不知道水的无穷无尽的梦想与安排。”人这辈子来着一趟人间,至少要在一生中坚持一直做2-3件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无论是出于梦想还是爱好,喜欢画画就去画吧,喜欢摄影就去拍吧,喜欢表演就去学吧,即使到头来不能成为画家,摄影师,演员......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生来是为自己而活,不必取悦他人而选择与自己背道而驰的梦想。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一直学英语呢?学英语以后能干什么?你真的喜欢英语这门语言吗?我也回答不上来,也不知道它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或许就是想终生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吧。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