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吾辈数人,定则定矣:国语罗马字运动
1、汉字革命
1918年,钱玄同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发表致陈独秀的信--《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重提清末留法无政府主义者废汉语汉字、采用世界语的主张。中心意思是二十世纪初处于存亡关头的中国,祸魁之首要数几千年来用来颂孔尊道的汉字,消灭汉字,就可以使旧思想灭忙,中国才有希望。
他建议,在汉语还没有消灭之前,先用一种外文比如英文或法文,作为汉语汉字的补助;同时限制汉字使用范围,定在两千字,最多三千字之内。
陈独秀、胡适、朱我农、傅斯年等人主张暂存汉语,而以罗马字拼写汉语,代替汉字。
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汉字改革专号。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说汉字在词典检索、电报、排版、打字等方面都很难使用,“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位‘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的新生活”。林语堂为此还花费了12万美元,在1947年设计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还申请了专利。遗憾却始终未能量产进入市场。
钱玄同认为,从汉字不断变迁的发展史上看,汉字的拼音化革命,也是绝对可能的事。因为那个时候,欧美使用打字机已成为日常办公的必备工具;连日本都造出了汉字打字机。钱玄同忧心如焚不无道理。
2、国语罗马字
1916年赵元任在留美中国学生会月报上发表《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这是国语罗马字最早的草案。1923年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上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一文,提出了国际化、体系完整的国语罗马草案,对后来国语罗马字以至于汉语拼音方案,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几个汉语拼音原则,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都遵循了。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根据钱玄同等人提案,决定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1925年,刘半农在赵元任家发起“数人会”,成员还有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经过一年22次聚会和朋友间通信(大多用讨论中的罗马字书写),议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6年经国语罗马拼音研究委员会议决通过。但呈请教育部后,却没有被批准。便以图书出版方式进行非正式公布。“数人会”此后没有在开会。
国语罗马字只用26个拉丁字母(赵元任拼音原则之一),不添改字母,不加符号。
但实践中却发现,国语罗马字虽然设计精巧、严密,但拼调规则归于繁琐,加上汉语词语界限不明确,分词较为困难,使日后推行困难重重。这个拼调规则,只有赵元任自己才得心应手。黎锦熙先生自己也说,虽然多年使用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写日记,结果却是:写是写得快多了,但读起来就慢多了。看汉字书,可以一目十行;看国语罗马字,却只能一目一行。而且要逐字认读,读的时间比读汉字有时多到十倍。
1928年北伐成功,9月国语罗马字得以由大学院正式公布:可以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实于统一国语有甚大之助力。
当时北平大学请示教育部(即先前的大学院)“北京”的罗马字写法。按照《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应写作Beeipyng,教育部的回电仍是Peiping。看来教育部是自有主张的,不能任由文人意志。现在来看,必然是Peiping对口语音啊。
1922年。土耳其开始文字改革运动,在凯末尔总统的强力推行下,1928年11月,安哥拉国民议会通过了废止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化“土耳其新字母”的议案,规定次年起公用领域一律实行,违令的将受刑事处分。这时,一些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者欣羡不已,盼望中国的“凯末尔”。
但实际上,1934年之后,国语罗马字的大时代的理想光芒几乎完全暗淡了,不仅没有做成文字,也远远比不上注音符号那样通行。后来二者的分工是,注音符号对内为主,国语罗马字对外为主。
六、治标的办法:汉字改良运动
清末以来,有三种对待汉字的思路:(1)汉字改良,尽量采用简体字。(2)汉字改换,加注音。(3)汉字改革,另造一种拼音文字。这里,注音符号是汉字改换;国语罗马文字是汉字改革。汉字改良进展最慢。
1922年,钱玄同的提案《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中说:我认为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现行汉字在学术上、教育上的作梗,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我们决不能等拼音的新汉字成功了才来改革!
他主张的减省现行汉字的方法,是基于当时通行于民间的简体字,主要是宋元以来的汉字。他和胡适认为,简体字应该在民间流行的简体(“破体”“俗体”“小写”)字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而不是成体系的新造。为什么说只收集,而不新造呢?就像黎锦熙自己说的,新造的简体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对“小百姓”来说是一样的难学,一样的推行困难,还不如直接推行后者划算。在简体字运动中,他提倡“自然”原则,不强定系统,臆造新体。
钱玄同的文案通过后,组成了汉字省体委员会。
钱玄同认为可以从六个地方来搜集简体字:(1)现在通行的俗体字;(2)宋元以来小说等书中俗字;(3)章草;(4)行书与今草;(5)《说文》中笔画简少的异体。;(6)碑碣上的别字。这些字体收集后,编为《简体字体》一书。
如果这些简体字不够用,可以根据民间俗字的八种构成方法添造汉字,主要用草书楷化(東作东)、采用古体(禮作礼)、同音假借(乾借干,幾借几)三种方法,其余整体删减(壽作寿)、仅写部分(聲作声)、部分简写(劉作刘)、改用简单音符(燈作灯)、另造简字(竈作灶)五种方法要少用。
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和大众语运动中,在上海等地还出现了推行简化字的“手头字运动”。1935年,上海成立了手头字推行会,发表的《推行手头字缘起》中刊印选定了300个手头字。手头字是民间使用的,但书本上并没有印刷的字。
1935年,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谱》草稿收字2400多个。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比较通行的俗字、古字、草书楷化字供324个。但因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湖南省主席何健反对,1936年又通令收回。新中国后,第一批简化字即是以《简体字谱》草稿为基础。
同期影响比较大的简体字研究成果还有容庚的《简体字典》(1936),收4445字;陈光垚的《常用简体字》(1936),收3150字;北平研究院字体研究会的《简体字表(1937),收1700字,字字有出处。
另有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出版。于右任持“识楷书草”的文字改良观点,与章太炎的兼习章草以便速写一致。他俩是现今“识繁写简”观的源头。
因学术上把推行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看作治本的办法,把汉字简化看作治标的办法,不够重视,民国时期的汉字改良运动在政府层面并没有得以推行。
汉字得以保持很强延续性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古人对典籍、文字持恭敬态度,不能随意改字、造字,改字、造字被看做浅薄狂妄的变现。但不可否认的,另一方面,汉字又是在生生灭灭的不断变化当中。比如武后的“曌”字,鲁迅散文《闰土》中的“猹”字,都是生造出来的。
晚清以来为了翻译现代科学著作,尤其是化学著作,用音符加意符造出一些字来,如“锌、镭”等等。
近代以来还造了一些带“口”字旁的译音用字(有时是假借原有的带“口”字旁的字)。比如“咖啡、吗啡、咖喱”,“酒吧”中的“吧”,有机化学名词“咔唑、噻唑”中的字。计量单位“呎、吋、哩”,其实是译音字,是为了区别中国原有的同音单位,附加了意译的音节。
翻译外国人名常依照中国人名的用字习惯,比如女性名爱用草字头、女字旁的字来译音,如“茜、莉、莎、娃、娜”。在读音上,一些字有传统读音和现代读音的情况,比如“茜”,传统读qian,现代音可读xi,这就“名从主人”,读哪个都没错;“娜”,传统读nuo,现代音读声旁“那”。
还在“O”一般作为“零”的替身,用在数字中表空位。“零”字笔画多不便写,看起来跟其他数字也不协调。“二零一七”就不如“二O一七”好看。“O”很久以前就有了,在一些古书页码中能看到。但直到1979年才承认它是“字”,正式收入“汉字族谱”--《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
但也有胡编乱造不可取的,如武则天曾造了一个“O”字,意思是“星”,到现在也没被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