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亚珂的课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文字美,课堂美,教师诗意的语言,学生精灵般的互动,让我们醉倒在你们的课堂里。这节课效果很不错。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阅读,感悟,分享,写作。
我找到了课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本课的目标是“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的好处。”何老师用幻灯片出示阅读要求,同学们静静地阅,圈圈画画,静静的思,批批注注。高年级语文课,就应该是一个静静读书的课堂,一个静静品味的课堂,在宁静的阅读中完成灵魂与文本的交融,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同学们的分享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同学达到了这个目标。
单元分析上说:“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中每一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自主探讨交流,体会到作者紧抓细节围绕一个中心去描写的好处,学习这种写法,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了最真实的文章,这个目标也达到了。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
1 课堂之前教师换灯片上出示的是青年作家王忆的话:“我认为文学是内心的语言,我写作是抒发内心的。”个人认为出示这段话有三个导向,第一,这节课我们要品读的重点是作者如何描写自己内心活动的;第二,“我手写我心”,我们写作也要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第三,王忆是一位脑瘫患者,我们正常人应该怎么做呢?
2 阅读和小练笔环节,把时间留给学生,要求很清晰,目标很明确,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去进行更深一层的训练,所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去探究。分享阅读感悟的时候,不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是开放课堂,让学生去谈自己的感悟,老师贴着学生走,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分享自己的小练笔,把评价也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真正做到了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为什么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敢放手?是因为自己对教材的不熟练,不敢面对学生的千变万化,害怕走出自己预设的内容。而何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她说她把教学设计只有一个粗略的大概,一条主线,两三个分支而已。至于枝枝叶叶,花朵花瓣,那是课堂中自然产生的,靠的是何老师的机智和敏感随时捕捉、描绘和点染,没有提前都一一设计好。而这么简单的教学设计,要想课堂精彩纷呈,老师在课前对文本理解,从宏观到微观都要烂熟于心,高屋建瓴,掌控一切。只有凭着对文本的全方位掌控,课堂应对才能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3 好的课堂不应该以句号去结束,应该留有问号,意味深长的去结束,留给学生继续探索的空间。何老师的这节课的结尾,她着重学生推荐了铁凝的书,并且列举了其中的片段,引导学生课下去阅读铁凝的书,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可能有的老师感觉何老师这节课,容量太大,学生未必能够接受的了。是的,可能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完成这么多的内容。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何老师用的是自己的学生,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分析自己这节课的设计,还要备学生,何老师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她比较了解自己的学生,这班学生她已经带了将近六年。何老师是一个善于读书和写作的人,平时领着学生读书,她在课堂开头出示的王忆,可能我们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谁,但是何老师的学生可能读过王忆的书,对王忆已经非常的了解(她是一位脑瘫患者,不能行走和说话,用一根手指敲出了50多万字,出了五本书。一个残疾人竟然能写出这么多文字,何况我们正常人呢?),她坚持写作已经1000多天,很多学生跟着她写作已经有两三年的历史,所以同学们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小练笔。
建议:
1 导课时的“课文围绕“盼”这一中心,着重写了哪几件事情?”这一问题是不是让学生回答?那样可以了解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
2 看何老师的这节课的第一遍,给我的感觉这不像一节新授课,因为太顺畅,符合一般公开课的特点。昨天听何老师说这节课她上了三遍,果真如此。学生去阅读画出语句的时候只用了两分半钟,感觉时间有点短,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课文读完的话估计也需要两分半钟,好在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如果学生要想写出批注两分半钟是远远不够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去想像,去揣摩。建议时间留得长一些,因为下面的分享用了将近19分钟,可以压缩一点把自学的时间给学生长一些。
3 中间让学生和小伙伴们交流的那个环节,用了一分半钟感觉效果不太好,目标不明确,或是互相交流,或是小组选出代表马上进行分享,因为接着要让学生在班级分享。学生参与度不高,建议改变一下方式。
总之,何老师的这节课朴素而简约,却又不失精华和新的理念。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只要把握其神韵,将先进理念内化,洗尽铅华,简约的课堂更有别样美丽。靠形式取胜,总是短暂的:靠内涵取胜,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