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书就像看一个人一样,不能有所偏见,受人影响。
就像你还没见到一个人,但听说他性格古怪,所以当你见到他时,你总想着他是个古怪之人。
《浮生六记》看了翻译者景行说他最初看此书,认为作者沈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男子,尽管后面他替沈复已辟谣,但仍然改变不了我对他的偏见。
因为沈复他是一个上进心不强,却过于儿女情长的男子,这样的人我不喜欢。尽管他生活困苦,但他不忘游山玩水,这更让一个世俗之见的我瞧不上了。
所以从拿到书之后,我就对作者有一种不好的情愫,不喜欢他的犹犹豫豫,不喜欢他的懦弱无能,不喜欢他生活潦倒却不思进取,不喜欢他丢下儿女不管不顾,不喜欢芸家境清贫却还想着给丈夫谋划妾侍,还是一个要价高的名妓,最后为此丧命,我竟然没一丝的同情.....甚至对他们闲情逸趣都不屑一顾。
所以在读汪曾祺的《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时,他写花、写虫、写草我总认为是为了回忆某些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写花。而对于沈复的花草、动物却认为写得过于单调。
但我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这本书被人推崇,它肯定有其精华所在,为何我却完全体会不到?
后来与人交流,逐渐明白了我所厌恶的他,就是它的精华所在。
朋友告诉我,她就喜欢沈复这样的人,因为她羡慕他们夫妻之间的谈诗论画,夫妻琴瑟和鸣。在一个封建社会的男权社会还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妻子,实在难得。他就像贾宝玉一样,不喜欢当官,喜欢谈诗词,游山玩水,他不管怎么窘迫都有心情游山玩水。
而芸帮助丈夫纳妾正是体现了她的贤惠,之所以选择了名妓之女也是因为其才华能匹配自己的丈夫。
经过与朋友的交流,顿时羞愧难当,书本的精华竟然是我不喜欢的部分。
就像景行说,后来他也逐渐理解了沈复,无论他生活多么潦倒都能欣赏生活琐碎之美,仍持有对生活的热情,这难道还不够吗?
看一本书,最好先不要听取别人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评价,否则太容易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