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有一个重要观点:
孩子的解释风格一般在八岁之前形成, 孩子成为一个悲观的人,还是一个乐观的人,早期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解释风格对成人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它可以引发抑郁,也可以让人在悲观发生之后立即振作起来;它能让人享受生活,也可以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可以让一个人失去目标,也可以让一个人超越目标。
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影响着未来生活的质量、身体健康,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呢?
让我们看一则案例:
小美有一天开车带着女儿去超市购物,出来的时候,女儿发现车子被人划了很大的一道线。
女儿和小美对话:
“妈妈,我们的车子被划了。”
“天哪,你爸爸肯定会骂死我的。”
“爸爸说了,让我们的车子不要随便停。”
“为什么倒霉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
“我真的太懒了,总是为了少走几步路,把车子停在路边,但凡我把车停在停车场,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女儿在一旁把妈妈的话都听进去了,听到了妈妈说自己懒,一直有坏运,甚至是一些骂人的脏话。
这样的说话方式,对女儿影响很不好。
小美对待坏事件都是悲观的解释,不知不觉间女儿也会学习用这种方式看待世界。
坏事都是永久的,而且都是自己的错。
小孩子会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父母对事件的情绪化解释。
孩子会问很多“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知道周边发生的事情,尤其是社会、生活的解释。
一旦父母表现得不耐烦,不再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他就会从其他地方寻求答案。
他们会仔细听你对每一件事情的解释,特别是不好事情的解释。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寻求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的过程。乐观者喜欢把“好事”解释成永久的、泛化的,与自己有关的,把“坏事”解释成暂时的、特定的、与外界有关的原因。而悲观者恰恰相反。
所以我们帮助他们作出的解释,就特别重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好乐观的榜样,给孩子正确的解释,让孩子学习到乐观的解释形态。
所以,让我们再从头开始一次:
女儿和小美对话:
“妈妈,我们的车子被划了。”
“哦,估计是哪个顽皮的孩子不小心划到的,没事的,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本来免不了磕磕碰碰的,宝贝不用太心疼,况且我们买了保险的,重新走保险喷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