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阅读
关于读书能能够改变命运,从情绪上决定还是理智上决定,不一定能够收获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更甚至看过很多书,但仍然没有改变自己,而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假阅读”状态,并且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低层次的“情绪决定”引起的。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谈到“如何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时,讲过这样的经历。他的一位朋友想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没有任何经验。怎么办呢?这位朋友就跑去参加领域内的各种行业会议,会上听专家分享,会下抓住机会和专家交流、请教。
3年的时间,他几乎和这个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都交流了一遍。通过不停学习、积累,他开始慢慢地输出观点,当然,刚开始的观点多是综合别人的观点得出的,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3年后,这位朋友也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大家开始付费邀请他去论坛演讲。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读书是很好的媒介,跟名人做访谈就像是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阅读是一个技术活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能力。
可以说,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所以,目光长远的人都会主动、刻意地磨炼自己,尽力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
比如查理·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反观我们自身,思考密度其实是很低的:待人接物、安排日程、组织活动、开汽车、用手机……绝大多数时候只是调用原有的记忆模块,顺着习惯做出反应而已,真正的思考其实并不多。那如何才能快速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让自己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呢?
一 选书
为解决问题而阅读,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还要选那些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具体讲就是读起来有一点点难,但又能刚好读懂的书。不管别人说一本书有多好,只要你读起来觉得太难,也没什么兴趣,那最好不要硬着头皮去读,因为它和我们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些信息缺口。强行去读,自己会很痛苦,阅读的兴趣也会很容易被消磨掉,所以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二、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就像你读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懂得了冥想的一百个好处和一百种方法,但从来不练习,远不如你只懂得一种好处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续冥想10分钟。
这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比如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所以,面对海量的知识,你根本不需要焦虑,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可以气定神闲地看着周围的一切,看着有些人极其焦虑地追求速读、刷阅读量,收集了一大堆和自己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关联的知识。如果你有了那种感觉,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跳出大多数误区了。
三、高阶读书法
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
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 记下来。知识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这么做还 可能创造新知识,这正是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
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 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阅读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平等、希望和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不同,那就请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对 作者 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