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①。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
曰:“向晦宴息②,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③。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①《易经。系辞上》:“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②《易经。随卦。象传》:“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③《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有人向阳明先生请教《易经》中“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该如何理解?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出自《易经·系辞上》,原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字在这里是“范畴”的意思,“围”是包围。“化”就是变化,化育万物;“而不过”,指不超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没有任何法则是超过《易经》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学问,都离不开《易经》这个范围。《易经》的学问懂了,整个宇宙万物就都懂了。
“曲成万物而不遗”:“曲”就顺从“道”的弯曲,完全吻合地跟随“道”。“而不遗”指没有遗漏。《中庸》叫作“参赞天地之化育”。“参”是参与;“赞”是帮助、赞助。要参与天地、帮助天地而不是损害天地。
天理是在变化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公路一样,不存在几百公里的高速路都是直线的情况,修路都是根据地势、河流等具体自然情况来修建的,开车是要沿着公路的变化向前开,而不是固定死方向盘就不管了,那样肯定会出车祸的。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解读各说不一,朱熹说“通,犹兼也。昼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谓”。昼夜之象是常人皆知,昼夜之道真正懂得的人就没多少了。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易经·系辞上》第二章),若要进而知刚柔之性及其往来变化,必须透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昼夜之象涵盖了深存其中的幽明、生死、鬼神等一切万物之象;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为根本法则的昼夜之道,当然就涵盖了深存其中的幽明、生死、鬼神等万物诸象变化之理。可见,此处之“通”,兼具层次递进、深入浅出、化繁就简之义。而其中“知”,是以“通”为前提的。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结合上下文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的意思是指阴阳变化之道。
“故神无方”,“方”指方向、趋向。天地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其中虽有永恒的规律,懂的人能看清楚,不懂的人看去觉得好像万花筒一样,是没有具体方向趋势的。所以才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 是以“用”为“体”的,“体”在“用”上才能看到。无“用”就看不到“体”,“体”本身是看不到它的功能的,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易》理是无定在,而无所不在的。凡在某—方面“熟能生巧”而擅长者,当均有类似之体悟。所以说“《易》无体”。
这四句是为下文“一阴一阳之谓道”作铺垫的。有志“参赞天地化育”者,必须学习效法天地造化万物之妙而成的《易》。
阳明先生回答说,良知原本就是知道昼夜之道的,也就是说,良知是知道昼夜之象后面的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为根本法则的昼夜之道的。
这个人接着问,人活着的时候,良知是时时刻刻都在吗?人睡熟的时候,对外的感知差不多都关闭了,这个时候良知对外还起作用吗?如果不起作用了,良知岂不是有中断了?
阳明先生说,良知当然时时刻刻都在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人熟睡的时候良知只是处于收敛凝聚的状态,就像动物冬天蛰伏降低新陈代谢一样。如果良知不在了,人又怎么可能被叫醒呢?
这个人接着问,良知应该随时随地都是生机勃勃的,怎么还会有晚上睡觉这种状态出现呢?
阳明先生说,“向晦宴息”就是造化的常理。《易经·随卦》:“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思是说君子行事要遵从天地之道,白天好好干活,晚上好好睡觉,按照自然节律来。
到了晚上就应该睡觉,这也是自然规律。太阳一落山,能见度越来越低,人的耳目也就没有什么可听可看,感觉器官也都闭合了,良知也随之收敛凝聚。经过一个晚上,白昼来临,万物显露,人的感觉器官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良知也按照天地之道的规律从收敛凝聚的状态转换为生机勃勃的状态,即良知妙用彰显出来。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道。
由此可见,人心和天地是一体的,所以,《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篇》,原文是“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意思是人和“道”完全统一和谐,就是如鱼得水,怎么能说只有小益处呢?如果开车不按照客观规律来,该加速的时候不加速,该减速的时候不减速,这样开车很容易在不该发生事故的时候发生事故。
现在人不太懂这个道理,生物钟往往和天地之序相悖,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白天不该睡觉的时候闷头大睡。结果晚上睡不好,还总会做噩梦。
这个人接着问,我知道白天做致良知的功夫是存养良知,那么晚上睡着了的时候要不要继续做功夫,如果做功夫该怎么做呢?言外之意,我都睡着了,啥也不知道,这个功夫怎么做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知道白天怎么做功夫,也就知道黑夜里怎么做功夫了。白天怎么存养良知,晚上就怎么存养良知,无非是让它顺应自然。就像植物的春华秋实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白天良知是顺应天理而无所凝滞的,夜间良知就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良知仍在发生作用的表现。
图片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图片
刘长志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4人喜欢
阅读 128
刘长志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