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经到蕲水清泉寺。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当时因为去沙湖相田,得了疾病,此后为了求医,就到了麻桥医生庞安常家中留住了数日,医生以针灸治好了苏轼的疾病。
病愈后,作者曾陪同庞安常游览清泉寺,《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苏轼借助寺庙前向西流的水来抒发自己不服衰老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素雅释然;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它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令无数命途多舛的失意人重新获得了奋斗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就是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内心宣告,流露出词人对青春活力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追求,脍炙人口,令人自强。
苏轼的这首词写作特色极为特别,上片婉约描景,下片却是豪迈突兀的抒情,这种强烈的对比看似格格不入,但是其中微妙的联系让全词浑然一体,更具风味。
词中没有对溪水的观察,自然没有词人的感悟,描写和抒情的不同风格并没有影响全词的整体效果,反而让读者在美感中收获人生的启迪。这种手法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