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内容是第四章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主要学习的是问题10和问题11。
问题10、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从何而来?
1.2001-2011年发布的三个版本的英语课本的课程内容是如何规定的?
这三个版本的课标都没有单独设置“课程内容”这个部分也没有设置“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等章节。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
程晓堂教授在书上指出“目标是方向,内容是手段,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就英语课程而言,课程目标是指令性的,而课程内容则有可能是指导性的,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所选择的语篇不同,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王蔷教授指出“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五个要素之间貌合神离,缺乏有机关联,特别是缺少能够统领和整合各要素的核心知识。这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整合课程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效率不高的原因。”
2.2017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有什么变化?
在2017版的课程标准中将课程内容进行了划分。并首次将学科核心素养引入到了课标中,基于核心素养来设置课程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设置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
3.2022版课标中课程内容做了哪些调整?在2022版课标中,将主题语境换成了主题。(我总觉得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语篇类型换成了语篇。因为我们要学习的是语篇,语篇又分为了不同的类型。
课程内容不再针对每个要素分别提出教学提示,而是提出整体性的教学提示(可以翻看前面关于对教学提示的理解)
问题11.如何把握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内涵?
(一)主题
主题联结和统领具他内容要素,为语言学习和课程有人提供语境范畴。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其中,“人与自我”以“我”为视角,设置“生活与学习”和“做人与做事”等主题群:“人与社会"以“社会”为视角,设置“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等主题群:“人与自然”以“自然”为视角,设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宇宙探索”等主题群。各主题群下设若干子主题。
程晓堂教授指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灵活把握和理解主题的内涵,避免贴标签。
(二)语篇
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即我们通过主题的引领,选择符合主题意义的语篇进行学习英语。基于语篇进行语言的教学,而不是以词汇为主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是先学习单词,再学习句子,再学习文本。而在新课标中提出,是以语篇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为指导。
语篇分不同的类型,语篇类型既包括连续性文本,如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歌曲、歌谣、韵文等,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图示、网页、广告等,语篇类型也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等形式,还可分为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模态。
(三)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英语的语音包括元音、辅音、重音、意群、语调与节奏等,说话者通过语音的变化表达意义和观点,反映态度、意图、情感等。词汇指语言中所有单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中的任何词语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与其他词语建立起联系的,并在语境中传递信息。英语语法知识包括词法知识和句法知识,词法关注词的形态变化,如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体)等;句法关注句子结构,如句子的种类、成分、语序等。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语篇知识是有关语篇如何构成、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篇达到交际目的的知识。语用知识指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
我们传统学习语言知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做题,而较少考虑语言的语用知识,语用知识包括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和得体表达语言,我们会发现学生会做题,但是不会用。例如我们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t tomorrow?学生会刻板的回答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但是在外国人问这句话的时候还有其他的表达意思:事到如今你又能做什么呢?可以表示一个人无计可施的无奈。而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语言知识不能处于“死学”状态。
正如程晓堂教授所言:关于在什么地方、对谁、以什么方式、说什么话方面的知识,就是语用知识。
(四)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文化知识既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等物质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哲学、科学、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的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与价值观。(在前面的分享中已经讲过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
(五)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仔细发现,我们会发现2022版课标中将听说读写看列为课程内容,而非课程目标。程晓堂教授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听说读看写不能将其在语言中彻底进行割裂,我们在课堂中观察视频这一活动,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进来,而不可能先听、再看,再说。所以课程内容的界定和描述要采用综合语言运用的角度。
(六)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计划、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学习过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方法和技术加工语言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交际策略有助于学生发起、维持交际,提高交际效果,情感管理策略有助于学生调控学习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主题和语篇一方面发挥统领和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了互动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不仅具有盘活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作用,还有推动主题意义探究不断深化、促进对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学习不断深入的作用。(杜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