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之中的泰铢。
起初,泰国为了发展经济 ,但困于资金不足,于是降低泰铢汇率,选择与美元相挂钩确为不二之选。
泰国政府采取“出口导向”策略,有意压低泰铢汇率驱动出口。低价的产品广受国外用户欢迎时,其外汇储备积累迅速。
泰国政府1992年放宽外汇市场管制,美元,日元等外汇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泰国消费,投资,贸易。
两项措施互为犄角,共同促进。很快泰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外资普遍看好泰国的发展前景,纷纷进入当地投资,兴办实业。
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外汇不可以在当地市场直接使用,因为涉及到主权。
有多少美元进来 ,泰国政府就必须印发对应多少的泰铢,可供兑换使用。
外汇市场遵循经济基本原理,购买泰铢的人多了,货币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外汇汇率下跌。此消彼长,泰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势必上涨,制造业厂商逐渐无利可图。与之相反,进口商品越来越便宜,“高端奢华”的舶来品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新宠。
购买外国货,泰铢必须兑换成美元方能成行。这样一来,泰国的美元储备日渐减少。
许多国际投资人眼见实业投资风险增大,前景不甚明朗,因此从制造业抽资逃离,转身投入房地产,股票等来钱快的市场。
泰铢印制太多,沉淀市场,泰国经济难免产生通货膨胀。
政府正确的应对方法就是提高利率,发行国债,用以回收货币,给泰国经济平稳前行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埋下了有心人借机兴风作浪的祸根。
利率人为设高,引发众多投资人的牟利兴趣,纷纷借入低利率的外汇(包括不限于美元)买入泰铢,进入金融机构炒作虚拟产品,因此当地货币价格水涨船高。
这就为一直虎视眈眈的索罗斯等人为代表的国际热钱创造了可乘之机,通过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买空卖空,操纵价差谋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