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隶书名家,他的隶书被誉为当代枯枝体隶书名家,可以说杨秀和把隶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畅春斋主杨秀和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墨缘阁书画院院长,东方书画艺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大画家》、《中国书画艺术圈十大人物》、《中国文艺圈领军人物名录》。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世界书画巨匠》、《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
畅春斋主杨秀和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曾荣获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等各类奖项百余次。
2021年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孔子对于死亡问题的具体表述是——
“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有终矣”;(《孔子家语•本命解》)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据此可见,在孔子看来,死亡现象乃是个体生命活动的自然终结,乃是个体生命的必然归宿,任何人对此皆无所逃避。也就是基于对死亡问题的这种理性化认识,所以孔子虽然高度重视养生,但是却从来未有过长生不老之类的奢望。两千多年来,这已成为中国正统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世间的死亡现象,可谓多种多样;但是总体看来,其实基本不外乎两大类。其一是得以颐养天年的寿终正寝,其二是不幸早年夭折或英年而逝之类的非正常死亡。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正命”与“非正命”(《尽心上》)。在孔子看来,人生理当努力争取前者而避免死于非命,从而充分实现自我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才一贯强调养生,并警示世人曰——
“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韩诗外传•卷一》)
但孔子同时又认为,相对于人生中的死亡而言,个人的主观努力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幸而死于非命的现象,在人世间屡见不鲜。孔子对此的结论是——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子夏引)
孔子这里所谓的天命,当然并非是指人格化上帝的命令与安排,而是指多种偶然性与必然性交互作用所导致的某种具体结果。对于作为既定事实的这一具体结果,即使它有违于人们的意愿甚至情理,但是人们却无力加以改变,而只能予以承认并接受。这才是孔子这里所谓天命的实际含义。
基于其“人生价值”观,孔子对于生与死两者关系的基本态度,是《论语•先进》所载孔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在孔子看来,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死亡之事虽然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且理应予以重视;但是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却在于,如何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以成仁,从而实现自我人生的理想人格化。这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生之首务乃是理应怎样活,以及活成怎样的人的问题,而并非是死亡的问题。基于此,自然不应过多措意于人生中的死亡之事。在孔子看来,只要始终坚持学以成仁,坚持践行仁道不动摇,即使不幸而英年早逝,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人生;至于未能更充分地实现其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固然令人遗憾,但是这也就只能归之于命了。这也就是《中庸》第十四章所谓,“故君子居易以俟命”。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则是——
“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孔子家语•在厄》)
在孔子看来,对于寿终正寝的自然死亡,当然就更应泰然处之。在这方面,孔子堪称为世人的楷模。据《孔子家语•终纪解》载,孔子预感到生命行将结束,清晨而起,背手拖杖,逍遥漫步于门前并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歌罢进门与子贡简单交谈,并做了后事交待。回居室后即卧病不起,七日后安然而逝。弥留之际,孔子的这种达观、淡定而安详的表现,正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理性“死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