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乡村小学工作了30年的教师,我常常在思考: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直到读完《让生命发声》,我才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相互唤醒”的过程。萨藤诗中说“这世界在等待一个真实”,而我渐渐明白,这个真实,正是我们乡村教育工作者需要去耕养的。
在乡村小学教书的日子里,我见过太多“被定义”的学生:学业质量不佳的、调皮的、抑郁的、易怒的、沉默的……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分数和纪律来定义他们,却很少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读了《让生命发声》后,我更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记得去年,学校有个男生,和同学闹矛盾后产生了极端想法。我尝试着和他聊天,他告诉我,他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整天不在家,妈妈很少回来看望他,今年一年都没有回来。他和爷爷姐姐一起生活。我这才明白,他极度渴望爱,但父母都没有给予他温暖的爱。他是在极度的失望中产生了那样的想法。于是,我开始在平时给他更多鼓励,让同学们一起帮助他,和他一起玩。建议他的妈妈,请妈妈多和孩子视频,到他家里家访,和他爷爷一起商议如何让他更有安全感和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疼爱的。慢慢地,他开始抬起头,开始微笑,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那一刻,我感受到“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相互唤醒”的力量。
在乡村学校中,我们常常面临资源匮乏、家长观念落后等困难。但《让生命发声》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有多少先进的设备,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向内觉察”,是否能真正看见每个孩子的生命。我会在召开家长会时,和家长们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分享探讨家庭教育知识。和他们一起学习如何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如何让家庭更和睦,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我还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比如,我会在道法课组织“生命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起初,孩子们很害羞,但慢慢地,他们开始愿意分享。我看到,当一个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其他孩子会认真倾听,眼神中充满了理解与共情。这不正是“生命与生命相互唤醒”的最好体现吗?
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这里的孩子与土地、与自然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他们懂得如何播种、如何收获,他们知道一粒种子如何破土而出。而作为教师,我们是否也能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绽放?
《让生命发声》让我明白,教育不是“把学生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能,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表达、成长。
在乡村小学,我常常看到孩子们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画,用树叶做书签,用石头摆成小房子。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蕴含着最本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我们不应该用“不务正业”来否定他们,而应该珍视这种与自然、与生命连接的本能。
萨藤说“这真实早在每个人被天造地设时就已种下”,作为乡村教师,我渐渐明白,我们的使命不是去改变学生,而是去发现、去尊重、去培育他们内在的“真实”。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去学校操场观察黄花风铃。一个小男孩指着操场边砖头旁的泥土里钻出来的一株小草说:“老师老师,你看,小草也在努力长大!”我蹲下来,和他一起观察。那一刻,我感受到,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而是共同的探索与发现。
《让生命发声》让我重新思考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不是在“教书”,而是在“育人”;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在“唤醒生命”。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我们用耐心、用热忱去耕养。
“世界在等待一个真实”,而我们乡村教师,正是这个真实的重要培育者。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成就,只需要在平凡的日子里,用真诚的心去倾听、去理解、去陪伴。当我们真正看见每个孩子的生命,当我们真正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我们就在“耕养”那个“能将我们都解放了的真实”。
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我将继续“走过了许多时光,走过了许多土地”,用我的热忱和耐心,去耕养每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因为,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我作为乡村教师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