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个李安粉,最早听说这部电影是因为120帧、4K、3D这些字眼。其实对于新技术我一直很乐于尝试,后来得知北京就有一家,但由于手头并不宽裕,而电影票已经被炒到了288一张,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60帧的版本。
不得不说,即使是60帧,也依然让观影无数的我惊异于画面原来可以这么流畅,虽然清晰度不如4K的那般秋毫可见,但像看《谍影重重5》那种伪3D电影时的眩晕感完全消失了。但画面的流畅感反而给我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我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应该注意什么,甚至有点像......游戏。
没错,这就是初体验。因为画面的清晰度和流畅度让你想要看清每一个细节,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没有重点。开头几个美国大兵在加长limo中插科打诨时,我感觉他们离我这么近,而不是隔着一块屏幕。每一次镜头快速切换都没有了以往3D电影的那种眩晕感。这让我更像是参与进了这部电影。这应该李安之前宣传的那种浸入式观影体验吧。我建议,之后的3D电影至少60帧起,其实24帧的电影格式已经维持了几十年,是时候换一种体验了,否则,和在家看电影相比,影院的优势也就只剩一块大屏幕了。
回到故事本身。一个19岁的美国技术兵因为在伊拉克战场上勇敢救下了他的班长(虽然最后没有救成),这段视频被传到国内。于是他成了英雄。于是被政府召回进行中场表演,接受人们的掌声。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年轻人在前线为国捐躯,人们在他们身后为之欢呼。国歌响起,每个人都眼含热泪,一切看起来都天衣无缝。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李安式主人公,有着父权思想严重的家庭,稍微有些害羞的表情,不善言辞但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由于前男友抛弃了出车祸的姐姐,他便砸了对方的车。为了免受牢狱之苦,他选择听姐姐的话去伊拉克前线;回国后遇到喜欢的姑娘,他羞于直接表达,直到对方主动表达爱意,他才欣然接受。在最后想要表达留下来陪姑娘的时候,对方的一句“你是个英雄,你应该忠于自己的职责”让他话吧咽了回去。从始至终,他都是个被动的人,外界赋予他的期望他似乎都选择了无条件接受。
回国后,人们问他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战场上,你当时是什么感受。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原本这是你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而你却因此受他人追捧。林恩告诉喜欢的那个姑娘:回来之后每个人都在告诉我你该怎么做,而我似乎却没有表达的权利。
那个不到十分钟的中场表演,对林恩来说,就像经历了半辈子。和班长的聊天的场景、和战友并肩作战的场景、敌人死在自己手下的场景就那么一幕幕地在脑中回放,身边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就像在伊拉克时那样。在和要求他们表演的球队老板商量改编电影的报酬时,他终于明白,这个国家需要的只是他的故事,至于这个故事对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没人在乎。林恩有的,只有身边这群出生入死的兄弟。
就是这短短的十分钟,对于这个十九岁的男孩来说,就是一场战争。一场关于成长的战争,一场自己内心中困惑和矛盾的战争。
有人说,人的成长都是在某个瞬间实现的。在我看来,我们一直都在成长,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每个人都为我们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只不过,在某个瞬间,我们突然发觉:原来生活就是如此。
其实年轻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林恩:源自家庭的羁绊、对姑娘的渴望,当然还有对未来的迷惘。但似乎我们又面临着无数种选择,但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选,我们要学着去接受选择背后所要付出的代价。于是我们尝试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去思考工作、感情、娱乐,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去思考生活的意义;但到后来我们发觉,那些困惑依旧存在,唯一改变的是那些背后的意义我们已经不太在意。
电影的最后林恩拒绝了姐姐的挽留,选择和B班的战友们回到伊拉克。走的时候林恩和每个人都说了那句“我爱你”,一如每次行动前班长和他说的那样。
如果让我说成长意味着什么,或许就是真切的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吧。
彩蛋:电影中那个亚裔士兵的扮演者就是李安导演的儿子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