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类TED的演讲形式去进行群体性阅读分享,在短短18分钟之内“说”一本书,是一种非常有参与感的阅读活动。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要能“说”好一本书,显得尤为重要。这篇定制化的文章,就是专门针对爱书人通过这种现场演说的形式来分享一本图书的话题展开讨论的。
TED演讲与“说书”的区别
关于TED演讲的话题,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有过多次讨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点击“TED演讲的秘密”和“练就TED演讲的九阳神功”查看。
“高大上”的TED演讲(或类TED演讲,如一席、听道等),讲者通常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大咖,或是有深厚人生阅历的牛人。讲者讲述的切入点也往往是某类专业话题,或是独特的人生经历。相比之下,“说书”的讲者可以是任何爱书之人、普通大众,分享是从一本书延展开去,围绕书中的内容进行讲述和拓展的。
故此,“说书”是一个更大众化、平民化的文化交流,不是学术分享,需要更接地气的、更亲民。讲者需要放低自己,着重分享自己对一本书的观点和看法,感悟与共鸣。
如何“说书”?
“说书”的“体系”里可以包含着这些基本元素:
1、 这是一本什么书?什么类别的?作者是谁?
2、 它讲了什么?内容概述
3、 你为何要推荐它?为什么?是这本书?(不要为了说而说)
4、 你从书中得到了什么?收获、感悟、共鸣、改变
5、 你和这本书之间的故事
6、 你建议大家怎么去阅读
但在“说书”时,千万不要这样一条条照着去讲,不要拘泥于固定格式,应该是把这些基本元素“润物细无声”的串联起来。不留雕琢痕迹的道来,才是好的分享。
其实,“说书”关注不只是书中的内容,而是讲者的个人思考,是人与书之间的链接。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不得不强调,就是关于分享一本书的“初心”。
一本好书首先必须是先要能打动自己,讲者才能将其背后的内涵去传递给其他人。所以,不断问“书中究竟是什么地方打动到自己”,要真正的、真诚的去分享一本你认为值得分享的好书。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到点是可以完全不同的。正如我在看完一本书做笔记时,常去豆瓣上看看别人对此书的评论,会发现许多与自己不同的角度的观点与看法。这样,自己对书的认识与吸收也会更加全面和立体。这也正是群体性阅读的魅力所在。
“说书”时容易犯的毛病
1、把“说书”当成培训
二者的受众与目的都不同。培训的是要让人“学会”某些能力,“说书”是要让人“收获”某些观念。有培训经验的讲者反而会习惯性的把分享一本书上成了一堂课,这样的缺点在于容易给别人一种“高高在上”或是“说教”的感觉。
2、把“说书”当成复述
“说书”不是“背书”或“念书”,不要把自己变成“复读机”,否则听众只要自己去看书就好了。“说书”的魅力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将最精华的内容提炼出来,并且加上自己的解读与见解,传递出去,而非“复述”。
3、试图在18分钟讲完一本书
“贪多”是大忌,“贪多”是大忌,“贪多”是大忌!其背后的心理逻辑是期望充分表达自己所知道的,然而这样反而会让演讲变得复杂、混乱、主题模糊。把书的内容吃透并提炼,清楚的讲完一件事、一个主题,切入一个点去讲,足矣。也千万不要试图一定要把18分钟说满,有种不讲满会吃亏的感觉,只有三五分钟的优秀演讲大有人在。
4、写稿子、背稿子和说稿子
准备演讲前的写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自己理顺逻辑框架与思路。但写作也会同样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产生太多的书面语言,不利于口头表达,让听众听着有种“别扭”的违和感。所以,稿子一定是“说”出来的;同样也不是“背”出来的。
演讲过程中,如果是在“背”稿子,尤其在不熟悉的情况,就会产生“卡壳”现象,会严重影响现场发挥。
关于这点,我的建议是在“背”稿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调整稿子,让自己能够用很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最后能很自然的“说”出来,而不是生硬的背诵。
5、定位错误,老生常谈
虽说“阳光下无新鲜事”,但一个好的“说书”应该要有一个特别的立意与角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若是一味老生常谈,即便讲的是“真理”,也未必能提起大家的兴趣。
另一个“错误”就是定位错位。每位演讲者都有各自的风格和擅长的领域,但比如硬要让一个走“煽情”路线的人去说一本严肃的学术书,显然讲者和听众都会觉得“难受”,反之亦然。
6、不要让PPT“阻碍”了你的演讲
TED历史上点击量最高的演讲中有一半的讲者是不使用PPT的。在演讲中,讲者是核心,PPT只是工具。对于习惯于用PPT的讲者,在“说书”时反而可能形成阻碍。PPT让观众的视线过多的关注在屏幕上了,而非讲者本人身上,削弱了讲者的表现力。
即便要使用PPT,我建议也要以简单的风格呈现,目的是便于观众理解,切忌搞花里胡哨的展示。另外,通常上,讲者是背对着屏幕的,自己看不到PPT的播放状况,但频频回头看PPT又会对演讲产生影响,所以要么在面对讲者的地方设置一台屏幕同步播放PPT,要么请他人在后台帮忙同步播放。
“说书”的小窍门
讲真,“说书”的难度绝不亚于做一场类TED演讲;要说得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分享一个小窍门,可以帮助讲者降低“说书”的门槛,提升自信。
正如之前强调的,事实上“书”本身并不是一场“说书”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是。一个走捷径的办法就是,把自身的故事、感悟纳入到演讲的框架中去,让自己的故事经历与书中要传递的内容发生关联,去吸引观众、启发听众。
一本书,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能留下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可能只有一个篇章,甚至只有一句话。抓住核心观点,或是某一点观点,就足以延展开一篇演讲。从某种角度而言,“书”只是一个载体,每个人在读完书之后的感受与体悟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以人为主体,以书为辅助,以点带面,以事串文。
如何设计开头、结尾,如何讲故事
一个好的演讲,有几个关键时刻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头,可以一下子抓住人心,引得听众一直跟下去;而最终听众在几个礼拜之后回想到你的演讲,能记住也许就只有“高潮”和“结尾”部分。
好的开头,切忌啰唆,18分钟的演讲一定要开门见山,废话空话一概不要。开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抛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结论”或是“讲一个故事”,“展示一组数据”;总之有一个原则,你要告诉观众,“为什么你要坐在这里听我说书”。
中间的部分,最好是以故事和道理相结合,《罗辑思维》的“说书”,在这点上就用得如火纯青,讲一段故事,总结一个道理。
人的大脑天生就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讲故事成为了演讲中非常重要的技巧。故事的情节可以由五个部分设计而成的: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和结局。如果展开讲,又是一篇3000字的长文。简单来说,好故事的设计一定要有事件的冲突与情节的起伏,在高潮部分应该加重渲染和出人意料的讲述,这样才能紧紧抓住人心。
结尾的方法,我大体总结了三种:重复、升华、留白。
重复,简单粗暴但有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把演讲的主题价值深深的植入观众的脑海里。
升华,把整个主题立意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去展现,既是一种补充,更是一种升华。比较简单的操作方法,去找一句能让人“怦然心动”的话作为结束语,可以让演讲瞬间逼格大涨。
留白,结尾戛(jia)然而止,留有悬念,余味无穷,就好比是开放式结尾的电影,能引发深思及后续观众走出影院后的讨论。属于比较高阶的结尾手法,慎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