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10年前,姐姐茹娟都想不到和妹妹茹梅的生活会相差这么大:妹妹已经把户口迁到女儿所在的城市成都买房定居生活;而自己还在这个小县城苦熬着。
其实,茹娟和妹妹都是跟随母亲随军的,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姐妹两个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结果大相径庭。
01
茹娟和茹梅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又是为数不多的初中生,写一手漂亮的字体,刚到部队通过新兵训练之后,就被选为连队的文书,不时写点通讯之类的文字,很快被提升为优秀战士,最后荣升成志愿兵,得到很不错的发展。
后来回老家在爷爷奶奶的操持下结婚成家,母亲有机会一年到部队探亲一次,父亲一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来来往往中,哥哥出生了,长子嘛,父母格外开心,爷爷奶奶也兴奋不已,终于有后了,皆大欢喜。
随着岁月的流逝,茹娟和妹妹茹梅也相继出生,儿女双全,母亲走路腰杆都挺得直直的。
父亲是公职人员,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寄回家里,在大多数家庭吃不饱的年代里,茹娟家都能吃上白面馍馍了;好多家庭发的布票用不完,茹娟兄妹三个每年春节都有新衣服。这让长得漂亮的茹娟很是骄傲,而经常捡姐姐衣服穿的茹梅则有点小小的自卑,只能从学习上寻找存在感。
按照惯例,父亲在部队的级别达到一定高度时,终于有了随军的机会:配偶和年龄在18岁以内子女可以随军。
当时哥哥已经高中毕业在村小学当民办老师,并且已经订婚,茹娟在母亲的带领下,和妹妹一起到了部队共同生活,继续读书。
两年后父亲转业到部队所在的县城武装部工作,茹娟也到了工作的年龄,被安排在县机械厂当了保管,薪资待遇相当不错。
而妹妹紧接着也高中毕业成为了粮食局的统计员,工作相对于姐姐而言,有点累也有点忙。
02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工作安稳、长相漂亮的茹娟成为了男同事们追逐的对象,家境好、长相好的茹娟根本不把这些男同事看在眼里,甚至不屑一顾。
父亲同事的儿子魏向阳是车队的司机,长得高大帅气,因两家大人的关系来往多一点,彼此熟悉后,漂亮活泼的茹娟给魏向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并对茹娟展开了追求。
本来就高大帅气,又见多识广,自然茹娟也不会拒绝,甚至还有点那么小确幸。
每次出车回来,魏向阳都会给茹娟带不同地方的礼物,有漂亮的衣服,也有本地买不到的食物,还有一个特产之类的。
魏向阳的举动很能讨茹娟的欢心,也极大地满足了茹娟的虚荣心。
双方父母看两个年轻人你有情我有意,就商量着把两个孩子的婚事给办了。
婚礼在本地最豪华的饭店举行,出席婚礼的除了茹娟和魏向阳的同事,双方父母的同事、朋友自然也不落下。
风光程度让一般青年男女羡慕不已:“我们什么时候能有这个范呀!”
魏向阳结婚的时候,他的姐姐已经出嫁,自然茹娟结婚后就和父母一起居住。曾在物资局退休的婆婆利用关系给儿子儿媳购买了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结婚用品,丰盛程度羡煞旁人。
而茹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长相不如姐姐,性格也有点内向,这些年姐姐的风头盖过茹梅,有那么一点点茹梅内心是自卑的。
茹梅的单位分来的粮食学校的中专生,都被委以重任,直接是办公室工作,而茹梅呢,经常要到车间统计数字,有时候是库房,有时候是下属粮站,辛苦不说,而且脏还累。
工作到第三年兴起了外出进修的风潮,代职进修,单位报销70%的学费,毕业就能享受到相应的待遇,基本上是单位需要什么,就进修什么专业。遗憾的是这个机会轮不到茹梅,本单位子女都在争这个名额。
这难不倒茹梅,她另辟蹊径,参加自学考试,同样也能取得文凭,只是难度程度要高许多。
茹梅果断地报考了财会专业,每年两次到市里参加考试,12门功课,最短的周期是两年,不过关可以重新考试,以此类推。
03
县城到市里的班车就那么几趟,而且考试那几天人流相当集中,特别是考试完的当天大家都乘坐最后一班车回到县城。
茹梅是带着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参加考试的,但她非常理智,不好高骛远,而且每次只报考两门,而且全力以赴。
偶尔姐姐和姐夫带着大包小包来看望父母的时候,父亲还算淡定,对女婿以礼相待,而母亲短视,看到这些好东西,知道都是女婿从外地带回来的稀罕物,早就高兴得合不拢嘴,看女婿的眼神则有上赶着的成份,亲自递烟倒茶啥的。
这让父亲很不满:“看你的举动,哪像个丈母娘的样子,没见过世面,这点小恩小惠你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
每每这个时候,母亲都是狠狠瞪父亲一眼,最终不敢多说什么。可是内心偷着喜欢,谁让女婿有本事呢!
偶然加巧合的关系,参加自学考试的第二年,考完最后一门回县城的班车上,茹梅邻座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貌似以前在哪儿见过。
茹梅礼貌地问邻座小伙:“你也是参加考试的?”
“是的!”小伙子腼腆地笑笑,“我考韩一眼,你呢?”
“原来如此呀!我考财会,你过几门了?”遇到同类,茹梅有点好奇,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经过交谈,茹梅才知道,小伙子交郭浩,是县郊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师专毕业,现在考汉语言专业,还有两门,就结业了。
羡慕之余,徐梅也在内心给自己鼓劲:“要是每次都顺利通过两门考试,那三年后就能拿到大专文凭了。”
也许缘分就那么简单,周末在商场买东西,茹梅竟然又遇到了郭浩,两个人几乎同时开口:“是你?”“这么巧?”
茹梅想给自己买一件大衣,毕竟天冷了;而郭浩则准备给母亲买一件棉衣。
有了上一次交谈的基础,郭浩大着胆子询问茹梅:“能不能帮我个忙,帮我给母亲挑一件棉衣。”
想了想,茹梅点点头:“反正我也要买衣服,那就一起挑吧!”
在挑选衣服的过程中,郭浩给茹梅解释:“母亲身体不太好,有气管炎,到冬天就难受,我想给母亲购买一件暖和的棉衣。”然后又把母亲的身高、体重什么的说给了茹梅。
在挑选衣服的过程中,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交谈着,无意中茹梅了解到,郭浩的父亲过世早,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了哥哥和自己,吃了不少苦。目前哥哥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儿子,母亲在家帮助带哥哥家的儿子。
因为母亲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自从工作后,郭浩很少回家居住,周末偶尔回去看看母亲,顺便给母亲一点零花钱,再给小侄子买点饼干什么的,多半闲暇时间都在学校宿舍里学习,要不然考试怎么过那么快。
茹梅不但自己买到了一间砖红色的毛呢大衣,还帮郭浩参考了一间咖啡色的棉衣,填充物是丝绵的,轻巧又保暖。
分开后,郭浩的影子在茹梅脑海里清晰起来:他不像姐夫那样油腔滑调,也不像自己的同事那样……反正就是不一样的感受!
后来的周末,郭浩购买了两张电影票试着邀请茹梅看电影:“平时上班、学习也挺累,看电影放松一下心情。”
原本郭浩还担心茹梅会拒绝,没想到茹梅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两个人开始了私下的交往,虽然同城,他们还是喜欢写信交流,文艺风的茹梅很受。
04
眼看着茹娟就要当妈妈了,父母开始对茹梅的婚事着急了:“梅梅,有合适的对象没有,李阿姨前天还给我带话,说她有个侄子……”
“算了,我的事你也别管了,我自己有分寸。”茹梅知道母亲的想法,“无非是想让自己也找一个像姐夫那样家境好的,她脸上也有光彩。”
“是不是遇到合心的了?什么工作?家里大人做什么工作的?”母亲的连环炮击得茹梅无法解释,看看母亲没有做声。
在母亲的再三唠叨下,茹梅如实地说了郭浩的情况,惹得母亲直叹息:“怎么是那样的家庭?”
“那你想要什么家庭的女婿?”徐梅有点不甘心,甚至觉得母亲市侩。
“起码和你姐夫家差不多……”母亲有点失望,同时又有点自豪。
不管父母的态度怎样,茹梅还是和郭浩走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母亲百般不高兴,对郭浩热情不起来,父亲倒是看重文化人,郭浩来家里的时候才不至于那么尴尬,陪着未来的岳父喝茶、谈论时事,相谈甚欢。
婚礼在县城办理的,婚房就是郭浩的集体宿舍,婆婆家条件有限,给不了太多的帮助,送来了两家家具,一张书桌,一件大衣柜,还有两床棉被,其余的物件都是茹梅娘家陪送地。无论如何,结婚就能主动生火做饭了。
茹娟如期生了大胖小子,颇为自豪,公婆早就开心得不得了。婆婆主动承担了带孩子的任务,公公承担了孙子的开销。
而茹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结婚的第二年,女儿顺利出生了。
婆婆身体不好,不能过来坐月子,只有自己的妈妈亲自上阵,但心中也有诸多不满意。
修完产假,谁带孩子的事情提上日程,茹梅妈妈建议:“要不然你们一家三口搬回来居住,我们帮你们带孩子。”语气中有颐指气使的成份,更多的是不屑。
茹梅知道母亲的脾气,甚至是势利眼很重,搬回家住,免不了会被奚落,还不如自己想办法呢!
后来郭浩和邻居大妈达成一致:大妈帮他们白天看孩子,给大妈一定的经济补偿,还可以帮她的大孙子补习功课。
05
时代在发展,改革的步伐越来越近,茹娟所在的机械厂被承包,毫无意外不需要她这个保管;而老公所在的车队实行买断制,老公在父母的帮助下买断了车辆的所有权,自己跑车,挣得也不少。
家里不缺钱,茹娟拒绝了公爹重新给安排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太太,除了做一日三餐,其余的时间打打牌,逛逛街,潇洒自在。
茹娟所在的粮食局也随着改革的春风被上级部门统筹,自然茹梅成了富裕人员,分流出去另谋生路。
欣慰的是茹梅拿到财会专业毕业证后,一直从事财会专业,又有先关工作经验,很快应聘到一家公司继续做财务工作,薪水还涨了不少。
郭浩的学校在县城早就集资了一套房子,虽然不大,只是小两居,一家三口住起来温馨、安静,再也不用别去在原来的宿舍了。
茹娟的儿子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不但享受了家人们的所有爱,还享受了所有的家庭资源。
高考时考个二本,毕业后回到本地,在爷爷的操作下,在本地一家公司做一份清闲的工作。
小伙子没有压力,房子、车子都是现成的,只需要按着长辈们的期望生活就好。
而茹娟这辈子大概率也很难走出这个县城,就这么满足地生活着。
而茹梅夫妇在提升自己业务的情况下,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上心,女儿也不负众望,高考考到省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发展。
女儿工作稳定以后,茹梅夫妇拿出所有的积蓄在省城购买了一套房子,并且落在了茹梅名下,茹梅的户口自然就落在了房子的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