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听到了一些有关“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无用”的声音,很是无奈。为什么无用,想必说这话的人进入了下面几个误区:
1.知道不等于做到。
虽然你学习了家庭教育的方法,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错误模式已经根深蒂固,那是你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来日积月累形成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生活节奏快,有很多人缺乏耐心,什么都想图快,速成,用了一个方法恨不得立竿见影。好比一个200多斤的胖子,想靠一剂减肥药,一日之内瘦到90斤,我只想说一句:想什么呢?
2.目标不对。
只想用这些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孩子更听话,门门考试100分。这些目的严重地偏离了科学家教理念的目标——培养心理健康度更高的、更适应生活的、和父母关系更和谐的孩子。
孩子心理健康度高了,家庭关系和谐了,学习的动力足了,成绩的提高只是附带的结果,千万别本末倒置了。
前两年发生的北大弑母案中,吴某就是在母亲长期的严格管控下产生了心理扭曲,犯下了弑母的罪行。
3.对科学的家教理念的误解。
把家庭教育中所提倡的尊重、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同于溺爱和放任,这当然不可能产生理想的结果。
父母常常呈现四种教养方式:独裁型,溺爱型,权威型,忽视型。其中,只有权威型符合科学的家教理念:它不像独裁型,父母制定了规则便强制孩子执行,否则就进行惩罚;也不像溺爱型,对于孩子的需求无条件的满足;更不像忽视型,对孩子冷漠,既不管教,也不回应孩子的需求和情感。
它是一种充满人本气息的最好的教养方式。在家里,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收到尊重,他可以参与规则的制定,他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因自己的想法与父母不同而受到惩罚。他的情感需求也能得到父母的及时回应,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他是否犯错而发生改变。
父母通过以身作则、平等对话(提建议)等方式对他进行影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自尊、爱和归属感、安全感、自信心都能得到满足,最终得以自我实现。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误区,在孩子成长路上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杀手:虽然很多父母张口闭口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父母潜意识中(他们平时意识不到,也不愿意承认)不希望孩子长大,不希望孩子变得独立、有力量。
他们的价值感体现在控制孩子和帮孩子做事上,如果有一天孩子独立了,想脱离控制了,或者不需要他们做事了,他们会很没有价值,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们会从行为上和观念上阻挠孩子“长大”和“独立”。这样,孩子要么变得很“叛逆”,要么非常地听话和顺从,但没有自尊,也没有价值感。
有些父母和孩子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玩“控制”和“反控制”的游戏,两代人都没有活出自我,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
记住,父母和孩子不是竞争者的关系,作为父母,千万别赢了孩子而输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