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杏坛网研社初中数学课例组2024年1月研讨活动
商丘市第五中学 李渊文
1.对你印象最深的实例是哪个?触动了你哪些思考?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例22圆周率的故事。圆周率所呈现的是圆周长与圆直径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一个数字,也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多的是需要给孩子们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通过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圆周率的逼近过程,理解小数的十进制名称表达,这些都是知识性的,表层面的,也是学生可以掌握的,也是必须掌握的。除此之外,通过这个故事,更能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祖冲之定义了十进制的小数单位——尺、寸、分、厘、毫、秒、忽,表述到小数点后七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小数的理解和表达都是深刻的。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这个结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之久。五千余年的数学发展史处处彰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超高智慧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这些都能在一道道小小的数学题中不断呈现出来,真是妙哉。
2.借助某个实例,谈谈自己对“以生为本”的理解
以例25理解长度单位为例,谈谈我对以生为本的理解。以生为本,我的初步理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理解长度单位,重在理解,低年级的孩子还没有长度的概念,所以才会出现妈妈的身高165米,书桌的宽度0.5厘米这样的现象发生。要避免这样的错误现象现象,首先就要让孩子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也就是给万物的测量找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常见的、易找的,孩子方面理解的,我们就从米、分米、厘米开始理解,借助大拇指约1厘米、头约1分米、书桌高约1米,多次比较,反复记忆,熟能生巧,时间久了也就理解了。理解了米、分米、厘米在逐步往大千米,往小毫米上转换。
就像昨天参加培训刘校长讲到的“我还要不要举手”这个故事,我同样理解为“以生为本”。我是有过中小学混岗教学经历的老师,我清楚的知道从小学到初中,随着年级的增长,举手孩子的人数越来越少了。是他们懒了吗?是他们长大更要面子了吗?是他们不好忽悠了吗?都不是的。就是这一次次反复的举手,而没有被老师给予机会;就是这一次次反复的举手,从没或者很少被老师看见;就是这一次次反复的举手,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举了个寂寞。所以,我不举手了。听了刘校的分享,我真真切切的意识到,以生为本,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任重道远。静下来细思,一个班五六十个孩子(有的班级可能更多),要想时时刻刻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可我们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多的关注到学生,给予孩子更多的表现机会,给他们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真的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所谓的名师所要研究的课题。只要老师能够做到以生为本,我想你绝对就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3.你对初中数学课例组2024年的活动开展有哪些需求或建议?
河南杏坛网研社初中数学课例组自从2023年2月份我正式接管以来,在老同志的引领、鼓励和帮助下,风风雨雨一路走过2023年,走的虽不艰难,但不科学。十二月份活动的开展,我找了六位小伙伴做主持人都没实现,年终大家都忙是真的,大家反应的客观原因真实、有效也是真的,可我总觉得这不是最佳方案。当然,这也没有耽误活动的最终开展(而且本期活动还被搬到了河南杏坛网研社的微信平台上),毕竟我也能主持。可我更想给大家创造参与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我们一起做好这件美丽的事。所以,在2024年1约开始,我重新进行了调整,对课例组的每一位同志都进行了安排,所有的活动开展我们一起来。学习是自己的事,成长也是自己的事。我真心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都能够真读书、真研讨、真学习、真成长。深耕教研,扎根讲台,一起做让世界更加美丽的事!2024,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