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乃万物变化之形态的中间状态。任何事物都会从一到二,再到三,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但是这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开始到结束,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万事万物会从一变到三,这只是前半段,后半段则会从三变到一。
为什么呢?因为三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三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但是动态平衡只是暂时的,是不稳定的,一旦平衡被打破,那么事物的发展就出现转折。
中间态或者中间片之所以会形成就是因为矛盾或者敌对的双方势力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敌我双方都因为自己力量的有限,对某一区域或势力鞭长莫及,难以实现有效控制,使得这一区域或势力成为了中间态或者中间派。这一区域在地缘政治学中叫缓冲区,在斗争中叫游击区。这一势力则是中间派或者叫民主党派。
中间态或者中间派,在敌我双方力量有限的条件下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状态存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敌我双方的斗争加剧,中间区域会被占领,中间派最终会分裂,被敌我双方的势力要么吸收,要么吞并。有句古话:两大之间难为小,两姑之间难为妇,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中子,尽管中子并不像质子和电子那样带电,但是单独存在的中子却并不稳定,它将衰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再比如,敌占区,游击区,根据地这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同时存在,甚至可以使相安无事的。但是敌我双方的较量会让三者存在着动态变化,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但可以肯定的是游击区最终要么变成敌占区,要么变成根据地。
又比如政治中的敌我友,在最开始的时候,尤其是有共同敌人的时候,敌我友可以通过统一战线,团结合作,共抗外敌。但是一旦外敌被消灭,那么敌我友就需要开始了新的斗争。这个时候敌我矛盾会成为主要矛盾,双方开始新一轮的斗争,而这个时候,第三方的友,就必须要紧跟形势开始站队了。所谓不偏不倚,大部分情况的是不存在的。中立只是一种口号,或者是姿态,但是如果把中立当做一种战略那就很是问题。在形势不明的时候,中立方保持中立或许可以明哲保身,但是在形势发生逆转的时候,那么就必须选择会胜利的一方加入,否则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这并不是什么空洞的理论而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例。远到三国中刘表在官渡之战时保持中立,最终曹操胜利后,开始发兵消灭刘表。近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共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还是可以保持中立,最终在形势明朗的时候,加入了共产党的一方。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曾经预言,整个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斗争过程,都可以用这个三个阶段来描述。从最开始的狂飙突进到中间的消耗相持,再到最终的逆风翻盘。每一个斗争过程都可以用这个三个阶段来区分,至于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就需要双方斗智斗勇,采取正确的策略。
就如同列宁说的那样:“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在条件消失后,矛盾的各方曾经的和平或者均势被打破,斗争再一次开始,直到彻底分出胜负。毕竟,斗争是绝对的,团结是相对的;战争是绝对的,和平是相对的;分裂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从一到三,是从统一走向分裂,从三到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古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用于描述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十分准确和恰当的。这就是所谓的势,或者说潮流,或者说大方向。至于各方在大潮流中的取舍、选择、策略那就是所谓的蓄势的过程。一旦势达到了临界点,就会突然转变,开始走向反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极必反”。所以有句话说:人生不是要赢在起点,而是要赢在转折点。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在转折点赢了,才能够主导下一个阶段或者过程的斗争,才能够掌握主动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像是长江一般,虽然长江因为地势、山势的原因,一会儿向东流,一会儿向北流,但是群山、巨石却始终改变不了长江的大方向。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势!面对大势,每个人都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螳臂当车,要当弄潮儿,而不是绊脚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潮流会摧毁一切阻碍其发展的势力和利益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