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专是初中中专的俗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小中专在鲁西南农村学校火得狠。
因为小中专是跳出农门最近、最快的路子。初中毕业上高中考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候大学招生量太少了,家里多供几年,有的可能连高考预选都过不去,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大多数人家都要给孩子算这个账。而上小中专可以尽快让家庭摆脱供学生的负担,两三年后就可以上班挣钱反哺家庭。
我在84、85年在初三也复了两年课,第一年是在乡中学里,复课班是单独开设的,全是一色的复课生,一个教室得有近百人,挤得满满当当的,年龄从小到大能差七八岁,从教室的后面往前看,男男女女一大片少白头,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因压力大,营养不足,男生约有50%,女生约有30%左右,头发都变成了花白。
复课班里的同学,想考高中的连10%都不到,所以老师在课程安排上主要针对的就是小中专的升学考试。那时候高中升学考试注重考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小中专考试则更注重题目难度,所以我这个以考高中为目的的学生,就特别不适应这个班的教学,上了一年,浑浑噩噩的,也没学到什么东西,最后高中也没考上。
第二年复课我到了我们乡的一个农村中学,这个中学因为有几位很棒的老师,并且有几年这个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考小中专考得比乡中学都好,所以到了开学季,闻风而至的学生也不少,但其生源和师资还是不如乡中学,复课生没法单独设班,复课生和本校原有的应届生就被安排在一个班上课,老师在授课时也就要兼顾新生和复课生,这一年,我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毕业时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那时候的小中专最普通的就是师范和卫校,基本上大一点的县都有学校,中考上了小中专分数线就能录取。好一点的学校有商校、财校、粮校、供销学校等,一般只在地区或市里才有学校,录取分数线比较高,分配的单位也比师范和卫校要好。那时候好像都不太愿当老师和护士。
我记得那时候小中专中有一所最好的学校叫杭州电子学校,在全国范围招生,录取分数奇高。我有一个复课班的同学考了这所学校,后来分配至一个市的电力系统工作,混的比后来考上大学的同学都牛。
由于小中专对农家学子的吸引力很大,在农村中学复课又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所以好多学生在复课班里一混就是多少年,既卷得厉害,升学率又低。有的学生一年一年的,也没有什么长进,家里又不舍得放弃,就一个劲的上,最后得结婚娶媳妇了,才不得不回家。
我有一位85年同上复课班的同学,我们在一起上学时,有同学就说她已经复了五六年的课了,94年,她忽然到我工作的单位找我,说是中专快毕业了,看能不能在我工作的城市能给她介绍一份工作,她不想再回老家了。我当时被她惊到了,因为我算了一下,她应该复了13年的课。
上复课班的同学年龄大的比较多,有些家庭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就先把孩子的亲事给定了(主要是男生),否则,到了二十五、六,在农村就是大龄青年了,考不上学,回去再找不到对象,损失就大了,所以那时候学校里就有两大有趣现象:一个是一群初中生一到周日就往家跑,回家找对象谈恋爱,有的还跑到准老岳家给人家干农活;平常班里下课时,一群应届的小屁孩追着一帮年龄大的男生问人家给对象亲嘴、睡觉了没。
另一个是到毕业季时在学校里声讨“陈世美”。快毕业时,有成绩好、考上的机率比较大的男生,就开始回家退亲,因为这时退亲比考上学以后要相对容易一些,在村里留的骂名要小一些。但这个事风险也很大,因为一旦考不上学,就没脸在这片混了,再找媳妇也难了。
但很多人还是甘愿冒险,害怕一旦考上学吃了“国粮”,农村家里还要有一个媳妇坠着,生了孩子还是农村户口,多年努力还是不能彻底脱离农门,太不划算了。
退亲有成功的,也有不顺的。我在两次复课时,学校里都遇到了女的家里到学校里闹的,骂男生还没考上学就当“陈世美”,真是坏良心,然后就是诅咒男的复多少年课也考不上学。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则不体会当事者的苦衷和烦恼,幸灾乐祸围着看,一个校园子里热热闹闹的。
我有一个同学,退亲后真的没考上学,没法再回村里,就到东北投奔亲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