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心有不顺呢?表象为发生了什么,逆了心的原意。生命的进化过程中,是生存与灭亡的较量。一说生命,便喜于生存,没有生命的存在乐受灭亡的。如此,生命本身烙下了趁危求安的烙印。
随着生命的不断进化,面对的问题由生死存亡衍化为如何活得更好。这时,思维由简单而复杂;从不知而有知。为求更好,首先需要辨别,然后执于竞争,以此循环往复。在有所求未必有所得时,迎来了身心的痛苦。这是一个存在的问题,有知的先贤们便各抒己见开创了不同的化解之法。中心立意——建立信仰,旨于修行
佛在其中应运而生
首先,佛让我们看清世界——世间万相,“我”是其中一相。何为相?天地万物——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草木虫鱼……六尘所受——眼耳鼻舌身意,见听闻尝受想莫不如是。其意让我们承认存在的客观性
接着,佛让我们理解世界——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当佛说“世界”的时候,已不是“世界”本身,为方便理解而以“世界”代指。(这里的“世界”可以换作万相中任何一相。)佛理讲究悟,就是让我们通过表象理解存在的深层含义。这句的真义在于,言语或文字无法表达完整的相,我们说到任何一相,并不能诠释相的所有,但为了沟通的方便,我们取相的名代表。隐含着规劝世人,不以“名”实解,时刻省认相的真实全部
打个比方——我们说粮食,即非粮食,是名粮食。意为当我们的沟通中需要说到粮食时,例如:据某某地方报道,今年所有粮食作物大丰收……心中会想到五谷,是吃的等,而这并没有完整的理解粮食的内涵,它还包括粮食由汗水而来需要珍惜等等。当我们不能恪守它的完整意义时,就会造成人为的浪费。所以说,我们说到粮食的时候,已经不是说粮食本身,是为了沟通的方便,取粮食之名代指
再比如,我们说尊老,即非尊老,是名尊老。尊老是一种精神文化推崇而引发小辈对老辈作出礼貌谦让的社会行为。其中含有老人需要得到尊重,小辈有能力且自愿付出。当我们限于理解它的表层,不究其中成立的条件时,便落入了尊老的名相中,出现了社会上依老卖老的社会行为。
说到相的存在,佛更深入的引导我们理解相的生灭——缘聚缘散。因为在佛的眼里,我们的烦恼源于住相。所以,让我们懂得了相的生灭,即不住于相,也就超脱了烦恼。
何为缘?遇见——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感知皆为遇见。遇见即是缘。缘起的因由,此一世也许需要悟到才能洞见。遇见了,是谓缘起了。凡所有相,非恒定不变,我们以此一刻静观,相的生灭由缘深缘浅决定。佛以存在无尽的循环往复感言——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何为住相?由分别心作出高低贵贱的比较引发苦恼是为住相。比如,你住的房子好大好漂亮,我住的好简陋,为什么我就不能拥有呢?原本住得好好的,一旦有了比较,心生苦恼,就是住相。反过来说,当我们在苦恼中时,可自观住于何相
最后,佛教我们自处于世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告诫我们应当不住于任何相中,这时便会生出一颗“心”。这颗心是你我如如不动的本心。佛说,你我本自具足,我们原本什么都不缺。因为我们身在世界,被外在万相所惑,迷失了本心。悟了即梦醒,再不被万相所缚,任自本心而为,便无所来,亦无所去——我见到了相,来时我不拒,去时我不念,如此,相对于我来说,来则来,去则去。结果相不着染于心,来相当于没来,去也相当于没去。本心如如不动,是谓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