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这本以为是小说其实很学术的《身体从未忘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作者是巴塞尔*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首先很感谢好盆友的推荐,着实看出了我的需要,其次我们来好好回味一下这本书对我有哪些触动。哦,对了还是先说一下,“写给自己看”系列是对自己看过的书、剧、人的总结,因为是写给自己看所以文笔会更加直白,更加理工女,少了些拐弯抹角,多了些单刀直入。
一、人体的警报系统
有创伤的人他们的大脑警报系统时常处于报警状态,声音、气味、触感、情绪都会分分钟把他们拉回曾经的不幸场景中,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一般人是活在未来,创伤幸存者是生活在过去。”我自己的体会是过去的经历彷佛筑成了一座复杂的迷宫,我就是迷宫里的那只小老鼠,不管我如何努力奔跑我始终跑不出来。我的感受,情绪全部来自于过去的经历,我对未来是没有盼望和设想的。
我的警报系统也是一直常亮,于是我就成了周围人口中那个敏感的人。对声音敏感,对温度敏感,对人的气场敏感,一点点不对劲都会使我做好防御的准备。我很难安心下来信任某个人,开始某段关系,我总是做好最坏打算,而事实是我多虑了,世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邪恶。
二、记忆的丢失
书中提到过一个案例就是小时候受到过主教猥亵的男生长大后一点也不记得这件事,唯一不对劲的是他很难保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直到有一天他从电视新闻上得知当初猥亵他的主教被捕正在法庭受审,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当初发生的事情才被唤醒。而另一些人的记忆丢失是发生在对事件细节的丢失,他们很难记起一些关键性的细节,比如某位侵犯者的脸。这让一些不明原因的旁观者怀疑被害人是否在说谎。
创伤幸存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记忆丢失,而我自己的体会和书中描写的有点微妙区别,我的记忆是断断续续的,是片段,很难连成线。对事件发生的那个点记忆很清晰,而前后就开始模糊了。当然我受过的创伤并没有书中人物那般惨痛,也许这也是我在记忆这块与书中描写不一致的原因。
三、疗愈伤痕
书中提供了几个疗愈心灵的方式:
1、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
用谈话的方式逐渐激活沉睡的交流模式,与心理医生的交流是安全而舒缓的,心理医生会给出正向的反馈,从而使我们找回熟悉的与人相处方式,不会使警报灯随时都亮。
这种方式最科学,可是对我自己而言很难实现。首先是费用,长期稳定的咨询,次数合理的范围下对我的收入也是个沉重的考验。其次,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可遇不可求,而且还要是童年心理创伤的范围这就更少了。再者我本人更倾向于面对面线下咨询,这就更难上加难。所以这条建议我放入待定选项。
2、加入戏剧社、合唱团
作者认为一大群人干同一件事会让我们找到共同话题,更有归属感,创伤让我们丢失了归属感。其次戏剧表演可以有不同的角色,我们就能体会不同角色赋予的不同心理体验。比如我们要去扮演公主,那么我们自然要显得傲娇,这就让我们体验了一回傲娇的感觉,周围的人也不会不开心,大家都是按照剧本走嘛。创伤幸存者在团体里面更容易打开内心勇于表达,加上不同的心灵体验就更容易走出阴霾。可问题是我周围根本找不到戏剧社和合唱团呀?所以这条建议我也放入待定选项。
3、瑜伽
这条建议算是对我来说最可执行的一条。一条瑜伽垫,一段瑜伽视频就可以搞定。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报个瑜伽班。瑜伽可以训练呼吸,一呼一吸,放慢节奏,焦躁的心也会平静下来。其次瑜伽的伸展动作可以打开因过度紧张而绷紧的肌肉,让我们可以像一片树叶一样慢慢舒展开。
用一句话来总结心灵创伤的疗愈过程就是“属于人造成的创伤还是要回到人中才能治愈”。用一句古语来说就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当然这个系铃人绝不是当初那个把我们刻上伤痕的人而是帮助我们走出阴霾的朋友们。用推荐这本书给我的那位朋友的话说就是“从眼下能够做的一件小事开始做吧”。记得曾经有一位国外的传教士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对我说,创伤如一条大江横隔在我面前,阻挡我通往未来,要勇敢的跨过那条江以前的时光才会真的放下。抓起身边能抓起的一船,一浆,我们一起来渡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