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闯祸对于孩子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成长本就是“错误—学习—尝试—纠正”不断重复的过程,犯错反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存在。
小孩子犯错没有那么大的害处,如果父母处理得好,都有可能是孩子越变越好的契机。
我们先来看看,大多数父母是怎么面对孩子犯错的。
第一种是打骂。比如以下几种:
简单粗暴型:打一顿!给你长记性,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秋后算账型:早跟你说了不要这么做,好了吧!满意了把?
讽刺嘲讽型:你接着去做啊!你不是很了不起吗?我可管不了你!
拒绝情绪型:就知道哭,哭有用吗?
你发现了吗?以上所有反应,没有哪一个真正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改错,反而带着浓浓的情绪化。
回过头想想,我们作为大人,犯错不用别人说,也会感到自责,希望能有机会改正和弥补。
可是在处理孩子的错误上,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只顾着骂,却没有真正地帮助过孩子面对错误。
第二种是说理。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即使不冲孩子发脾气,和孩子好好讲道理,孩子还是一样,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什么作用。
有位妈妈说过这样一件事:8岁的儿子因为抢电视遥控器,将堂弟打哭了,她将孩子叫进房间,严肃地教育起孩子来,并让孩子和弟弟道了歉。
可是回到客厅,孩子并没有将遥控器还给表弟,反而继续看他想要看的节目,她忍不住又说了孩子,孩子生气了:“我都道歉了,你还要怎样!”
她不懂,她顾及了孩子的面子,单独去房间教育孩子;也没有发脾气,而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错在那里;最后孩子也道了歉。可孩子好像并没有任何改变,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其实,她遗漏了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也是很多家长最常犯的错误,让孩子道歉、说句对不起就完事了。
事实上,道歉只是一种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做。
我们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却没告诉他,做错的事情,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并弥补。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十分常见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孩子的错误,变成一次学习机会呢?
孩子犯错,很多父母会采取“打骂”政策,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惩罚他们,让他们长记性不再犯,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可能会让他们受到许多长期的负面的影响。
弄清缘由,避免错怪
孩子犯错,很多父母不由分说,不问缘由,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或暴打。家长们可以及时地平复内心复杂的情绪,冷静又有些严厉地询问缘由,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错怪孩子,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知道不论何时,爸妈都能耐心地,平和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跟爸妈说真话是安全的),让他们的内心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正视后果,承认错误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造成的后果(为什么是错的),比告诉他们做错了更重要(什么是错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做的事情,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困扰和麻烦,才能学会自己判断对错,逐渐从内心承认错误,并想办法改变。
设立规矩,自行承担
为了让孩子在“跌倒”中成长起来,就需要和孩子吃商定好一些规矩。如果打破规矩,就要承担自然后果。除了承担自然后果外,还要让孩子参与去处理,解决问题。
一方面让孩子知道,犯错就要自己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能力去弥补错误的,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孩子犯错,需要指正,但更需要父母智慧的引导。
给与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每个孩子犯完错,内心都是害怕的,怕父母生气,也怕父母责骂,更怕父母因此感到失望。
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我永远和你站在一起。无论你犯了什么错误,我们都爱你。当然,你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你一起承担。
有了这种心理支持,孩子才有充分的力量去面对错误。
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习惯强调做到什么地步,比如要好好学习拿第一,但却不告诉他们「到底怎么做」,更不会跟他们讨论「如何做得更好」。
其实,很多东西都不用解释,大人做一遍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情景模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以身作则。
人类的主要学习行为就是模仿,对于孩子,主要学习对象就是父母。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担当,那你自己也要勇于认错;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那就日常生活里做给孩子看…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示范比口头说教更能影响孩子。
就如迪士尼打人事件,无论孩子碰到人家姑娘是否“故意”,哪怕就是“不小心”,对方提出来之后,母亲如果可以带着孩子道个歉,事情也就结束了。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路试错,跌跌撞撞,不然怎么在探索中成长?
把孩子的犯错,想成是一次帮助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这样心态就容易平和。
你冷静,孩子才会冷静,才能更好的听你说话。
最最重要的是,你的冷静会让他感受到爱:「妈妈不是不喜欢我,只是不喜欢那些不对的行为。」
最后,还是一句话,你想你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你要以身作则做到什么样子。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