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一直都很佩服会说话的人,我总觉得能用语言征服别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们羡慕的,往往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嘴笨的人。所以,我当班主任时最怕开家长会,最怕与家长沟通。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与家长的沟通,是通过手机进行的,没几句话,但至今无法释怀。那年我不是班主任,就是普通的语文老师,因为在群里发了一句话,引发了一个家长的不满。开学一周后,我想让学生早点准备名著,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课慢慢读起来。于是我在群里说:本学期必读名著《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家里有的带来学校,没有的同学可以借或者买。
没几分钟,一个男孩子的父亲在群里@我说:动不动就让买,书本上的知识学完了吗?我已记不得那男孩子叫什么名字了,依稀记得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上。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我是有点生气的,便私信他说:这是这学期的必读名著,是语文书上明确要求的,不想买可以借。这个男孩的父亲并不买我的账,依然很生气地回我:我们不买也不借,有语文书就够了。嘿~~这当爹的什么逻辑?
当时我上班时间还不长,并没有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心里赌气地想:你爱买不买,反正吃亏的是你儿子。我以为他是担心儿子看书耽误学习时间,便从功利性角度回复他说:考试的时候也有名著题,而且读名著对写作文也有帮助,作文占50分。而他却依然固执地回我:不用说了,我们不买。我最后回了一句:买不买是您的自由,不强求。
这次和家长的沟通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而我似乎也并没有竭尽全力地和家长沟通。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跟着“老梁读书会”和爱敏姐行走,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上好自己的课”这个层面上,至于家长不配合这件事我,我认为这个我没半毛钱关系,完全不懂得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现在想来,当时我为什么不打个电话过去说明一下呢?
若是我打电话过去先和家长共情:我理解您的担心,担心花钱买了书孩子不读,浪费钱,或是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增加孩子的负担。这个您放心,读名著也规划在我们这学期的教学进度里,我会带领孩子们有效阅读,尽量让阅读成为兴趣而不是负担……当然,再从其他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许这孩子也不会成为那个没有名著的“独苗”。幸而这孩子也很喜欢阅读,他懂得借力,从别的孩子那儿借来的名著读得也很香甜!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如何达到家校共育呢?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沟通艺术,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校生活根本就是三不管:不管不问不关注。如何说服家长和我们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同成就孩子?需要智慧,更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
与家长沟通时,恰当的需要选择能消解对立、拉近距离,比如,多用“我们一起探讨”,替代“你应该怎样”。还要学会共情家长,比如,“您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一定很担心吧?”。总之,让家长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才能最终为孩子的成长凝聚起家校同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