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华血脉和世界眼光的未来学校,培养格高志远、强体健心、善学会思、力行创造的人”这是姚晓英校长在创办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时定下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而这也是姚校长带领她的团队一直在实践的方向。其中关于“中华血脉”的理解也实践,也成了深大附外小的一大特色。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作为深耕于教育领域的一员,姚晓英校长深知中华文化在育人育心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姚校长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了坚定不移地走“诗教”这一条路。
起于心,发于情
从普通老师到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再到语文教研员,从班主任到科组长到校领导再到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再到校长再到区“十佳校长”……姚晓英校长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和热忱无不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姚校长的心中,教育是一件温暖人心的事,语文学科出身的她,满腹经纶,文字在她的口中都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叶嘉莹先生曾说:“诗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问知识,更是为着古典诗词中的感发生命。”这句话也叩响了姚校长的心弦。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也是感受力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诗教”便是最好的契机。
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诗歌,爱生与爱诗以“诗教”为链接。教师是推进“诗教”课程的根本,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诗中的宝藏,受用终身,姚晓英校长带领她的团队认真设计出校本诗教课程。与此同时,与学校教师分享诗教之美,让所有参与诗教的老师心中有诗,心中有情。教师通过诗词格律、吟诵指导、诗词教学等系统、全面的课程培训,基本掌握格律、文体等常识,熟练掌握和运用吟诵方法,具备一定的诗词创作能力,切实提升教师诗词素养和教学能力,锻造一支高水平诗教师资队伍。
此外,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基本能根据吟诵符号,独立的诗词吟诵;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吟诵和记忆古诗词,能初步感受经典古诗词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的兴趣,初步养成吟诵诗词的习惯。好的诗人有着崇高的理想、敏感的感受、高洁的品行,这样的诗人创作出来的诗歌诗有力量有温度的。学生通过学诗、吟诵等方式去体悟诗歌中的生命与生生不已的感发力量,从而成为格高志远、善学会思、具有中华血脉的未来少年。
践于行,促于思
深圳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作为中华诗教示范校,姚晓英校长带着诗教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有效探索,践于行,促于思。结合学校的课程体系,将国学诗教课程纳入其中,专课专用,以“国学诗教课程”作为拓展力课程,与国家教材、阅读课程,纵横交错,形成三位一体的“学之力”语文课程体系。有了课程体系的保障,在推进诗教的过程中,对诗教落实就有了抓手,教师们在实践中将自己对诗教的理解外化于行,变成一节节生动有趣有内涵的诗教课。
在保障诗教课程的有效落实过程中,姚校紧抓诗教质量,扎实推进教师培训,与体语文教师、音乐教师,积极参加“中华诗教”项目的各项培训,重点学习古典诗词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及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和培训小结,并在项目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保培训学习的质效,切实提升教师诗词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诗教项目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将诗词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纳入校本培训课程,制定详细的诗教培训日程,分专题、分批次,定期邀请专家到校培训辅导,单周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传统诵读方法,积极学习诗词格律文体等常识;双周进行专题教研,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践行,人人思考。
有了一支高水平诗教师资队伍后,如何让学生成为诗教的受益者,爱上诗歌,是姚校长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基因,姚校长提出“打造诗意‘巴学园’”。将学校晨间、午间入校铃声、上课铃声都设置为国学经典的吟诵曲目,每天早晨固定十分钟晨诵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用经典古诗文“熏听”,扎实推进,逐步形成良好的吟诵习惯。与此同时,各学堂每周都有诗教课,用于给孩子讲解每周晨诵的四首诗文。教师根据儿童特点每首古诗文串编成一个小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帮孩子一起在脑海中营造故事的画面感,在画面和场景中去整体理解诗文,借助浅显易懂的吟诵符号,带着手势,去吟诵古诗,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学校开展丰富的诗词吟诵、创作活动,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元的展示平台。在姚校的带领下,学校还成立吟诵社团,组织特色古诗词相关活动,排演特色节目,激发学习诗词的兴趣,体验感悟诗词之美。其中吟诵舞蹈节目《鹿鸣》更是作为深圳唯一代表节目亮相冬奥会舞台。
感发生命,诗教育心
古人吟诵诗歌是一种心与心交互感动,读者与诗人的心相同。好的诗人是有崇高的理想、有敏锐的感觉、有修养,更有生活体验,这样的诗人会将其所有的生命体验融入到诗歌中,当我们在吟诵这些诗歌时,是生命之间的交流。姚校长在推进诗教的过程中常常提醒老师们切莫流于形式,那些所谓的漂亮、夸张的动作或表情都无法真正诠释诗中的感情。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过“任何艺术,只要你外表夸张的形式超过你内心真诚的感受,那就是虚空的。”诗歌的感发力量是源自于诗歌本身的节奏、音韵,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其感受力较强的成长阶段里,真诚地去感受诗歌本身的美好,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当学生能在吟诵中读出诗的美,汲取到诗歌中的精神时,诗教育心也就开始了。
小结:叶嘉莹先生有这样一句诗“千春犹待发华滋”,我特别喜欢。诗教从来都不是与我们距离遥远的事物,姚晓英校长一直实践和坚守的这条诗教之路,正在焕发出别样升级,相信她播下的诗教的种子,在未来也能够在孩子们、老师们心中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