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原文: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章小结: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一章给我很大的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我们因此而产生的感受,以及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感受等都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他人的反应,其实都是我们的镜子,照见我们自身的镜子。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要能够看见自己,看到自己的需要,熟悉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感受。
2.一个人成长经历的三个阶段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不要有压抑的心灵,也不要做情感的奴隶。真正的有健全人格、成熟内在的人,对于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有完全的接纳、承担力和责任感,并且能够看到与别人的边界。能够看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我需要你的同情和理解,但我能够自己承担,为自己负责。我可以同理到你,你也需要自己承担,为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