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发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连日来,针对餐饮连锁品牌“西贝”是否售卖预制菜,网络大V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口水战持续升级,也将预制菜行业推向风口浪尖。
筑牢标准体系是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预制菜行业存在定义不清、分类模糊的问题,部分产品在原料标注、生产工艺等方面缺乏规范,既影响消费者判断,也制约行业升级。“在商家眼里,中央厨房提前做好的预包装食品,在门店进行简单加工的不算预制菜;但在我们眼里,这些都是提前做好的产品,非现做的、没有“锅气”的就是预制菜。”对此,需加快完善国家标准,明确预制菜的术语定义、分类标准、安全指标及标签标识要求,让生产、流通、监管有章可循。下一步,可以增设“预制菜标识义务”,强制要求外包装及菜单标注“预制菜”字样,并详细公示添加剂、过敏原、营养成分及复热要求。
打通消费认知“堵点”是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预制菜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与丰富的口味。尽管少了些“锅气”,但在出餐效率、品味基准等方面,预制菜仍然具备优势。不少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不新鲜”、“依赖防腐剂”的误解,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需加强科普宣传,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预制菜的锁鲜技术、营养保留工艺,消除消费者顾虑;另一方面,餐饮企业应主动标注预制菜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避免“预制菜冒充现制菜”的争议。同时,行业协会可组织品鉴活动、发布消费指南,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预制菜的便捷性与实用性,培育健康的消费观念。
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严格保障食品安全。立足市场监管岗位职责,强化预制菜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合理配备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市场监管部门结合食品原料、工艺等因素对预制菜实施分类许可,严格许可审查和现场核查。
随着国家标准落实、商家公开工艺及产品信息、消费者学会科学鉴别,预制菜产业将告别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