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包围了郑国,以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依附于楚国为理由。晋军驻扎在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十三里),秦军驻扎在氾南(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秦军一定会退兵。”郑文公听从了他建议。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还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时重用您,现在着急来求助您,这是寡人的过失啊。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夜晚的时候,烛之武系着绳子降下出城,去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国了。如果是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怎么敢烦扰您来说这事。”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它是很困难的。哪里能用灭亡郑国,以此来让邻国增加国土呢?邻国强大了,您就被削弱了。如果放弃灭亡郑国的企图,把它作为一个东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往来,可以供给他们路上的食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并且您曾经有恩于晋国国君(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两块地,(晋惠公)晋国国君早上渡河回到晋国,却晚上在那里筑城增强防御,您是知道这件事的。那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向东欲把郑国成为它的边界,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让秦国缺损,又要到哪里去得到它呢?损害秦国来让晋国获利,只有您能来仔细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在那儿,秦穆公就回国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非那秦国国君的力量来做不到这样。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去害他,不是仁义的;失去那可依靠的盟国,不是明智的。以分裂混乱交战代替联合作战,不是好的战法。我们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离开了。
注释:
①烛之武: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退:使撤退。
②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③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
④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⑤军: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水之南。
⑦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⑧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⑨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⑩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⑪行李:外交使节。
⑫共:同“供”,供给。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⑬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⑭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⑮厌:同“餍”,饱,满足。
⑯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意为疆界。
⑰阙:通“缺”,损害。
⑱说:同“悦”,喜悦。
⑲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戍:防守。
⑳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㉑微:非,无。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㉒敝(bì):动词,害。
㉓所与:同盟者。
㉔知:通“智”,明智。
㉕乱:分裂。整:联合,团结。
作者: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著有《左传》、《国语》。
作品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今在山东鄄城西南),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
城濮之战示意图:
春秋列国态势图:
文章开头描述,郑国被秦与晋两国大军,郑国是个内陆小国,国土面积与人口都不如晋国与秦国,在两个大国的夹击之下,可以说是危在旦夕,晋军陈兵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市北十三里),秦军陈兵氾南(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南),两路军准备南北夹击郑国都城新郑。
兵临城下,郑文王召集郑国大夫们商议如何应对这场灭国危机,有一位叫佚之狐的郑国大夫举荐一位官职低微仅是圉正(养马官)叫烛之武的人,去对秦国展开外交斡旋。不知是何原因,佚之狐对烛之武的能力有十分的把握,或许是佚之狐在与其交往时曾经领教过他的谋略与辩才。佚之狐是以肯定的口气对郑文公说,“师必退”这句话。如果不退又能怎么办呢?死马只能当作活马医了。即使秦军被劝退了,晋军独自进攻郑国,也够郑国喝上一壶的了。
烛之武这位级别低下的官员被吊下城墙送至秦营中与秦穆王斡旋,奇怪的是秦王并没有因为他官职不够份量而拒绝见他。但他确实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郑王交给他的使命。他使用的是后来才成书的离间计,分化对手,即使仅退秦军,也可以让郑国受到的军事压力降低。要使两个利益集团分化,首先得从他们合作在一起的基础入手,春秋争霸无外乎就是地盘和资源,秦晋两国结盟的目的还是为了侵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烛之武从秦晋两国联盟的利益钮带着手分化它们。他站在秦国的角度上分析——假设远离秦国,隔着晋国的郑国灭亡,郑国的领土只会落入晋国手中,而秦国鞭上莫及,秦国当时的国土面积及实力还不如当时的晋国。郑国灭亡后,土地只会落入与郑国为邻的晋国。晋国领土扩大强盛后对秦国也是一个威胁。一句“邻之厚,君之薄。”切中秦王的忧虑之处。
这还不够,烛之武知道两个强国之间吞并弱郑,协商好如何瓜分郑国,分配好利益,还是有可能的联合的。两国国君要合作协同,首先要建立互信。烛之武切中互信这个点,又给秦穆公添上了一摞干柴。他指出当年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本来晋惠公答应送给秦穆公几个城池,结果晋惠公继位之后,不仅没有兑现许诺,而且还加固城防备战。这点戳中秦穆公的痛处,烛之武趁热打铁,由此指出——晋国不仅不守信,而且还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往东扩张强大之后,还必定会向西扩张,将会严重威胁到秦国的安全,和损害秦国的利益。
烛之武成功说服了秦王,使秦军按兵不动,而且还让秦国与郑国结盟。
晋国大夫子犯想让晋王攻击秦军,晋王明智的否决了,并非文章中说的仁义,而是担心秦与郑东西两面夹击,于是也退兵了。烛之武成功地让三国之间回到了三足鼎立的稳定状态。战争的风险由此得到了化解。小国在大国之间求生存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
但不得不说,秦国的秦穆公处理这件事情上运用的策略还是得当的,这符合秦国后来采用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