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03:天下事的终始本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上古时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自己光明的德性,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想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先要把自己的家庭与族人规范好;想要规范好自己的家庭和族人,先要修养自身的德性,做好表率;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德性,做好表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使之成为身的主宰;想要端正好自己的心念,使之成为身的主宰,先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做到不欺罔;想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做到不期罔,先要推究自己所求的善以达到真知;而推究自己所求的善以达到真知全在于对物性、人心“止于至善”本质的领悟与穷究。
从公认的概念看,上古时代指的是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在中国,一般指夏以前的历史时期。从孔子、孟子的相关论述中,经常被提及的主要是尧、舜、禹的圣王之治。没有文字记载,又得以流传下来,自然有其特有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如果“大道至简”成立的话,上古时代的这些思想应该是从“至简”原则出发的。没有那么多的文字修饰,直指天道人心。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后世天子或者圣贤的产生,可能受到血统、机缘、武备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上古时代,便简单的多——只需考虑能不能“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能不能让天下人切实感受到自己彰显出来的光明的德性,为这些光明德性所惠及。这种德性能够惠及一个部族,则自然成为部族的领袖。能够惠及天下,则自然成为天下的共主。
时代在发展,剥离那些后来叠加上的复杂因素,回到上古时代的天下治理格局,这种删繁就简,有助于后世为学者洞悉天下事的终始本末。
从这一背景出发,《大学》概括出了基于三个纲领的八个步骤,相当于为“平天下”这个宏大目标,设置了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目标。由“平天下”倒推分别是国治、家齐、身修、心正、意诚、知致、物格。
其中的“物格”,也就是“致知在格物”最难理解。需要重新回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基本思路上去。
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角度看,“平天下”是末,“格物”是本;“平天下”是终,“格物”是始。这一轮始终的根本宗旨和意义在于获得人生命意义的圆满。从几何学的角度讲,最圆满的轨迹便是“圆”,也就是起点、终点的重叠与自身轨迹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作为起点的“格物”和作为终点的“平天下”应该是高度重合的。其间贯穿的最跟本的思想便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平天下”借助的是“止于至善”,“平天下”有通过“止于至善”来实现。
正因为如此,《大学》所言“格物”的本质在面对物性与人心时对于“止于至善”本质的笃信,这个笃信是建立在对于物性、人心穷究与领悟基础上的。没有这个真穷究、真领悟,便不可能有这份笃信。由这份笃信生发出的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无从展开。
从小处来讲,八个步骤解决的是人生自性圆满的问题。从大处来讲,八个步骤是以自性圆满充实天下,构建起繁荣、有秩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路径。
天下事皆有终始本末,对这个终始本末的洞察,有助于我们应对和解决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