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为采访就是问问题,好采访的关键点就在「问的问题好不好」,但实际不同。
一场采访,绝不只有采访沟通的过程,它还包括前期和采访对象建立联系、时间场地安排、素材和知识储备、采访中期对象关系、采访结束后编辑、审核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是针对现有资料“做题”,通常大框架已经搭好,只需要“填充”,就像最初我的想法,以为采访只需要准备“足够深入的问题”。这种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现实条件之下,所以很容易将目光直接对准最高层目标。但是当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肩膀”,眼光还仍放的过高时,就容易导致“身心异处”。所以,为什么那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觉得梦想破灭、现实残酷呢。
要做好一场采访,或者说最简单但基本的目标,完成一场采访,考验的是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统筹能力,这个过程中情商和执行力是最重要的。
采访前期,和采访对象建立联系这一项就挺难。能不能有资源联系到目标采访对象先不说,即使有,怎么说服TA接受采访?这场采访能为他提供怎样的价值?当自身的平台不够优秀,对方抵触采访时又怎么说服对方?时间和地点找谁约?又该怎么约?
采访中期,绝对不是两个人之间一问一答的模式,而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面临的难题主要有,时间和关系。主动联系采访对象的采访时间通常是碎片化的,因为要配合对方本来的生活和工作。在片段性的采访中如何保持话题的完整性、采访的连续性、高效性?这是个问题。采访与被访者的关系也很重要,被访者对采访者的态度决定了他表述内容的信息含量和深度。首先,采访者是一定要获得被访者的【尊重】。对待事情的认真态度、细致充分的准备、耐心聆听和理解、专业水平是基本的要求。其次,两者之间身份差异(一般都是下对上采访)、阅历差异、也是影响话题深度的重要因素。(像我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是很难在采访一个四五十岁左右的人时得到深刻的内容的的,问的方式是其次,在阅历不对等的情况下他也很难有表达这方面内容的自由和快感)同时,被访者的情绪状态、性格特质也会影响内容的深刻性。当他情绪低迷时,表达的欲望降低,如果在咄咄逼人地追问,可能会让他反感。性格谨慎、保守的人也很难被挖掘,但叙述能力强、表达欲望强烈的人会让采访精彩很多。
采访后期,如何和采访对象保持联系,以便信息补充、更新、校对?如何平衡受访者和受众、上层领导三者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