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的内容是“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这一章是越来越难理解了,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浅表性地分析一下,可能很多地方不到位,但起码是经历了这个过程,头脑里就有了一种印象。雅氏说知识可以分类,可分为现行知识与原初知识,我们就来说说这两种知识的区别吧!
现行知识:可以直接传递给学生,如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知识的内容与熟练技巧。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如语文科中的拼音知识、字词知识,课本内的关键知识都可以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马上接受并理解。如在教学《画杨桃》这一课时,老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杨桃?杨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知识学生都知道,平时在水果店里都可以看得到,但老师问从不同的方向看杨桃的样子,为什么就不一样了呢?这种知识就属于原初性知识了,学生可能一下不能理解,原初性知识关涉人的存在本源和根本处境的哲学却无法传递。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哲学层面,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传达:这里的传达不是表面意义上的传达,而是一种真理的显现。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老师弯下腰,跟同学们一起交流,这种氛围,让孩子没有了畏惧感,他们的思维自由地放飞,这种时候,思维的交集点就可能引发高品质问题。认知冲突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精彩观念就会不断诞生。
交往:对话不是两个人或几个人坐在那里寒喧,拉家常。对话的 唯一目标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英国教育学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里说:在对话过程中,没有人试图去赢。对话本身有着另外一种不同的精髓。它追求的结果是一赢俱赢。在对话中你不会试图去赢取对方,也不会强求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相反,我们通过对话,来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这样一种状态称做双赢,它无须在你我间分出个高低或输赢——不管是我赢你输,或者是我输你赢,都不需要。因此,对话并非单纯是人们坐到一起来开会而已,它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在对话中,每个人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能彻底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传达的形式:如果传达者没有简单地说出什么是真理,而是通过其它途径来达到对真理的宣讲,那么他就必须倍加小心的寻找这种途径。假设以上所述是错误的话,但如果想把现存的一切作为绝对的价值,这样就会存在着一个问题,是否间接传达本身在这种传达媒介中能使我们与真理相遇。
最后这部分能力有限,实在看不懂了,只能借米老师的一段话结尾:其实柏拉图的对话来源于苏格拉底的对话,不论是在雅典广场上,还是用助产术启蒙奴隶,苏格拉底都在用对话唤起人们爱智慧。因为在希腊,人们都承认对方人格的独立性,尊重思想自由。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互相承认和尊重中,希腊人养成了对话的习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轻易接受他人观点,而是在反复地对话之中,展开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