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这样一本书,叫做《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本书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怎样读书才有乐趣》,二是《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三是《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作者说,阅读一定是愉快的。他的第一个题目是“怎样阅读才有乐趣”。从这个题目中,我们读出了什么?我认为,阅读是愉快的,但也要看是怎样的阅读。
书中说:当然,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知识,总有许多书我们不得不读,而这样读书肯定不可能谈得上愉快。
这样的阅读,就不可能愉快。
作者说,该书也就不谈这一类阅读了。
另外,还有一种阅读,就是“书痴”或者“书呆子”的阅读。作者说,他们会有自己的阅读方法找到阅读的乐趣,该书也不谈这类阅读。
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最可靠的评论家。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对某一本书如何众口一词地大加赞扬,只要你对它没有兴趣,那么你就完全不用去在意这本书。
如果你读过感觉不喜欢的话,那这些书对你而言就完全没有用处。人应当为了快乐而读书,而谁又能保证,能够为一个人带来愉悦的书籍就一定能讨另一个人的欢心呢?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作者阅读习惯】
就我个人而言,同时读四到五本书更符合我自己的习惯。毕竟你的心情可能每一天都不太一样,就算是在一天之中,你也不会每时每刻都迫切地想要读同一本书。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就是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最适合我自己的习惯。在早晨开始工作之前,我通常会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这一类作品需要清醒而专注的头脑,让我为接下来的一整天做好准备。等到工作结束之后,我虽然感觉放松了下来,却没有来一场艰苦的思想体操的意愿,那么我就会读历史、散文、评论或传记一类的书籍。到了晚上我还会读一读小说。在这些书籍之外,我手边总有几本诗集,以便我一时兴起随手翻阅。我的床边还放着几本那种随便从哪里翻开都能读下去,又可以在看完任何一段后随时放下的书,不过这样的书实在是太难得了。
第二部分:是么样的人写是么样的书
《堂吉诃德》与《蒙田随笔》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
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
司汤达与《红与黑》
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
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拉马佐夫兄弟》
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
第三部分,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作者说,他发现读哲学很有趣。引领他进入哲学领域的是库诺·费舍尔,他在海德堡大学听过他的讲座。他在当地久负盛名,而那年冬天他刚好在大学讲授一系列以叔本华为主题的课程。当时去听讲座的人非常多,所以必须提前排队才能占到好位置。
自此之后,我读了许多哲学方面的著作,并且发现哲学读起来非常有趣。诚然,对于将阅读视作一种需求和娱乐的读者来说,在数量庞大的各类读物中,哲学著作无疑是最为丰富、多样且令人满足的。
哲学永远不会让你失望。因为你永远无法望及这一领域的边界,它就像人类的灵魂一样多样。这个领域又具有伟大之处,因为它所探讨的是知识的全部;它探讨宇宙、神祇与永恒;探讨人类理智的特性、人类的力量与其局限,以及生命的终结与意义。当人们在这神秘而晦暗的世界上前行时,哲学即使不能解答困扰他们的种种问题,也至少能说服他们以幽默的方式开解自己的无知。哲学予人勇气,也教人适时退避。哲学既满足想象,也令心智愉悦,而且对于初学者而言尤其是这样。我相信与专业人士相比,以哲学消磨闲散时光的业余爱好者反而能感受到更加甜美的乐趣。
作者还告诉我们,没有一本书是一劳永逸的。
作者给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东方有一位新近登基的年轻君王,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求治国之道,于是便派遣全国所有贤者去世界各地寻求知识与智慧,并将它们编纂成册供他阅读与学习。贤士们领命而去,三十年后,他们用驼队带回了五千册典籍。贤士们告诉国王,他们从人类的历史与命运里精炼出一切智慧凝聚在这五千册书籍之中。但国王忙于国事,没有时间去阅读这样多的书,所以他命令贤士们对收集来的知识予以精选。十五年后,贤士们回来了,这一次他们的骆驼背上只带着五百册书。陛下读完这五百册书,便能尽知天下智慧,他们对国王如此禀告。然而五百册还是太多了。于是他们再次奉命对书籍进行精简。十年过去,贤士们带着五十册书回来了,但此时国王已经垂垂老矣,虽然五十册并不多,他也没有精力去读了。于是他再次向贤士们下令,要他们在一册书中囊括人类智慧的精华,这样至少他在人生即将走向终结之时还能得到最迫切需求的知识。贤士们奉命而去,五年之后,老迈不堪的贤士们终于为国王带来了那一册苦心编纂而成的典籍,但国王如今已是行将就木,连这一本书也来不及读了。
作者说,“我也想要找到这样一本书,它能一劳永逸地解答一切困扰我的疑问,让我得以在消除一切困惑之后放手去构建自己的生活模式。于是我一部接一部地阅读各种著作,从古典哲学家读到现代哲学家,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本书。”
经过大量的阅读寻找,作者最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永远都不可能找到这样一本唯一、完整且令人满意的书。
然后,作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自己来写这样一本书。
于是,作者开始了他这一伟大的工程,找来所有攻读哲学学位的研究生的必读书,开始一本接一本地精心研读,他认为,,这样至少能给他的写作奠定一个基础。
起初,作者有信心能够写出自己想象的这样一本书。
然而,“我读得越多,就越发能够意识到这个目标是何其复杂,而我自己又是何等的傲慢无知。”
其实,一劳永逸的书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被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