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习惯,汉语词语,一般指长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不属于是很早就能起床的这一类人。多年的作息时间养成的习惯,虽然知道这样的习惯并不好,却很难做出改变。
好友Z,凌晨(对,应该这样定义这个时刻)5点过就在朋友圈发表文章了。这个时间段我一般都在沉睡状态。我很好奇,她怎么做到的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却又起得这么早!她很快就回复了我,这几天学习的劲头太旺盛,越学越兴奋。再加上多年养成的对身体营养调理的好习惯,所以到这个时间点她的生物钟自然就苏醒过来了。
她的状态刺激到了我,是的,刺激到了。我太习惯于我平时的作息习惯了。虽然我知道这些习惯并不好,却一直没有动力去做改变。
第二天,当我听到设定的闹钟声没有象以前一样再等到它一闹再闹,要闹很多遍我才能把我的身体神经调整到起床模式,而是一下子就进入了起床模式。等我走到大街上,看到早起的人们匆匆忙忙的脚步赶往自己要去的目的地,脑子里突然冒出几个字对自己说:习惯,从改变开始。
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只知道睡、不舒服或者饿了就哭。那个阶段是没有什么习惯的。习惯是从婴儿时期开始慢慢培养起来的。什么时间喂奶;什么时间散步;什么时间玩耍。。。。。。一点一滴的习惯慢慢融入每一个人的成长,渐渐塑造成了每个人都不同的习惯,也区别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个体的性格及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情感、言语或思维、行为三大习惯系统的巨大发展,而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人格是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资产和债务。资产是那些适应环境的习惯,债务是人对环境适应欠缺或阻碍的行为习惯。当一个人的人格已经“资不抵债”时,再来培养习惯塑造人格或许为时已晚。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性的把习惯分为两种:好习惯或坏习惯。
不随地吐痰是好习惯;不乱扔垃圾是好习惯;不骂脏话是好习惯;不影响他人的习惯是好习惯。。。。。。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那么,什么是坏习惯呢?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工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起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我们很多人常年都生活在一个自己“舒适”的区域,习惯性晚睡,习惯性不吃早饭,习惯了喝饮料而讨厌喝白开水,习惯泡在电视剧里而忽视学习,习惯肥胖也不愿选择运动,习惯有病了再去医院也不愿意选择习惯提前预防。。。。。我们自然而然地习惯生活在这些不好的习惯里而难以去改变。千年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思是说,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是否人的本性真的就无法改变了呢?其实不然,不是不可变,只是难一点而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凡下定了决心的事凭着毅力都可以实现。中国自古就有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可见人的本性也不是那么难以改变的。
2017,保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习惯,从改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