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深入实施,正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破除形式主义积弊,让一线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有为,已成为激活治理效能的关键。唯有让基层真正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投向田间地头、群众心头,方能夯实根基,让基层治理焕发蓬勃生机。
减负实效初显,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减负《若干规定》落地一年,成效有目共睹:冗余报表大幅压缩,“指尖负担”有效整治,“合并检查”“数据共享”渐成常态。干部们得以从“迎检专业户”回归服务本职,兜里的民情记录本重新记满了家长里短。党员干部要主动沉下去,把“坐办公室填表格”的时间,更多转化为“走村入户拉家常”的行动,在炕头地边感知群众冷暖,并且珍惜减负成果,坚决抵制变相增加负担的行为,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干事空间。
赋权增能,让基层有底气破解难题。减负不是卸担子,而是腾出手来挑更实的担子。“看得见的管不了”的困境,根在责大权小。《若干规定》推动资源权限下沉,小微项目审批下放、技术推广自主权增强,正为基层赋能。手握实权、对接资源,那些“河道年年清淤却总淤堵”“村办厂有订单缺资金”的揪心事,才有了破解的钥匙。党员干部要敢接敢用,对下放的权限要接得住、用得好,依法依规大胆决策,破除“等靠要”思想,提升能力,快速适应新职责新要求,学习掌握项目运作、资源整合等本领,确保权能匹配。
减负激发创新活力,治理方式迭代升级。“松绑”是为了更好地“奔跑”。卸下形式主义枷锁,基层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线上议事厅”汇集民智,“共享信息库”破除壁垒,“土办法”巧解老难题,治理方式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当考核指挥棒转向实绩和口碑,“一池春水”自然活力奔涌。党员干部要勇于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大胆尝试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机制、新方法,不怕试错,基层干部更要问计于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基层涌现的“金点子”及时总结推广,让治理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人民政府艾沙木·赛力克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