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光》一书中,陶医生将他遇害的前后以及从医几十年来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医患关系的阐述,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辨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娓娓道来。小医生治病,大医生治人,陶医生想用手术刀治好每个人的病,也想用笔杆子医好每个人的心。“初心放在最大的诱惑和最深的伤害里才能检验其珍贵——我不是神,但愿意继续发出我的微光。”经历了一场生死后,他仍然目光笃定,步履从容。
生死的博弈,带给陶医生更多关于人的思考。人性中善与恶的定义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好像都没有仔细思考二者的关系,认为人性非善即恶,非黑即白,如今仔细思索,好像大部分人都处在人性的灰色地带,就像文中那位患者父亲一样,会趁人不注意偷取别人钱财,但也会在看到医院里一位老者摔倒后二话不说冲上去将她背去急诊室,并且一分钱的酬金都没有要。善与恶的差别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往往没有体验过他人的难处,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轻易对他人的行为给出善或恶的断言,“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学会正确看待人性的善与恶,也要学会端稳自我内心中的“善恶天平”。陶医生在书中讲道,完全的“善”将会让人变得软弱,完全的“恶”会将人推向地狱,只有将“善与恶”的标准与底线确立,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自我。因此,我认为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要明确自己内心的标准与底线,做“带有锋芒”的善者,行“带有锋芒”的善事。就采访中“如果重来,你还会为他诊治吗?”这个问题,陶医生给出了坚决的否定回答,在我看来,相较于以德报怨的圣人之心,陶医生的态度才是最恰当也最真实的。医生的仁心不能成为助长阴暗行为的理由,以德报怨无异于以肉养虎,德有德报,怨有法报,才有利于社会形成正面的风气。
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遭到了从未有过的重创,在给自己的幸福指数打分时,陶医生依旧给出了98分的高分。他在文中提到了关于幸福的两个概念,即溺水式幸福和春游式幸福,溺水式幸福认为人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才会幸福,比如发财了就幸福了,而春游式幸福认为从过程到结果都令人快乐,就像小时候的春游一样,从听到春游的通知到去往目的地整个过程都幸福无比。我发现好像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对幸福的定义逐渐从“春游模式”变为了“溺水模式”,高考没有考到理想的大学,就觉得好像是我人生的一大不幸,并常常困于这个阴霾,“溺水式”的幸福观好像让我离幸福感更远了,仔细想想其实做什么事情好像未必有结果,但一定会经历一个过程,为何不把幸福感投资到这过程当中去呢?虽然高考未能如愿,但已是尽人事后的天命,高中三年带给我的历练不也是一份难得的收获吗?幸福不是外部给予,而是内心发起,学会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读书亦是读人生,品读陶医生的人生,也丰盈我的人生,陶医生的《目光》治愈了我的心灵,我也愿在这目光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