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简直一点都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实质内容是什么。
人们常常认为,这是学生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但是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实际上就是要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来让学生多次思考这一规则。
【具体方法】
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而应当用很多的事实让他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这一点应该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做到,不让学生犯很多错误。
【实践设想】
001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非常重要。在公开课上,评课教师都会关注这一点。有时在上课听到学生对一个问题窃窃私语,也应该停下来把疑惑解决。学习中最怕模棱两可。
002
讲解多音字时,我们经常直接把规则告诉孩子,例如“似”这个字,只有“似的”是翘舌音,其他都念平舌音。但这样简单的规则讲了以后学生还是经常会错。根本原因就是这并没有经过他们的思考。如果当初肯花更多时间,大家一起把大部分“似”的词语找出来,一个一个读,然后再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则,是不是会好很多呢?
再比如,讲解“杆”这个多音字,我们也是自己概括了“长的念一声,短的小的念三声,如旗杆一声,笔杆三声”。但学生记得并不牢。也许把词语罗列出来让他们找规律会更有趣,更有效。
同理,这个原则可用在句子题的讲解中。
问题是,这样会耗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如果有效,那就是值得的。
003
这和昨天读到的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和教材有关的课外资料来加深扩展孩子的阅读基础是一样的道理。
发现把真正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总结成大纲是很重要的,这样才可以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