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买了一个对我来说很贵的名牌书包当礼物,以为孩子会很惊喜,一路上我喜气洋洋。可是孩子却反应平平。孩子说“妈妈你给的是我想要的还是你自己想要的”让我愣住了,也点醒了我。好像一直以来我给的都是我自己一直渴望的东西。漂亮的衣服是我双眼发光的,零食多数都到了我肚子里,甚至对孩子的溺爱,包办替代一切也是我渴望能从妈妈那里得到的。未妥善处理的早年经历影响着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而我要么用补偿的方式去给孩子我认为最好的东西,要么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当初最不想要的父母对待自己的那些东西又换了个方式给了孩子,母亲用强势控制孩子,而女儿用溺爱控制孩子。
生下儿女之前没有妥善处理这些早年经历,感情,行为,认知和身体方面的记忆会持续干扰我们之后的生活。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认为我是好妈妈,孩子在我面前会很无力,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我总是本能地填补自己内心的匮乏,把自己不敢心安理得去享受的,把自己从未得到又想要的用自以为是的爱全给了孩子,以为孩子像我的内在小孩那样欣喜若狂,孩子不想要就觉得委屈,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会不要呢?孩子的反应却是混乱的,因为我们喜欢吃梨而孩子想吃的是苹果。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善意可不能表达自己的拒绝
苹果也罢,梨也罢,都还是有营养的。我们最经常做的事就如香蜜沉沉烬如霜中花神给女儿的陨丹。我们把自己的恐惧焦虑全投射给了孩子身上,不想让自己曾经历那些挫折,那些伤痛让孩子再去经历,最后却成了阻碍孩子成长的拌脚石。比如七十年代读书换来生存的父母拼命用各种方式来逼迫孩子取得好成绩,反而让彼此都消耗于对抗中,孩子学习反而越来越糟。比如生性倔强的父亲在职场中碰得头破血流所以教育孩子学会温和顺从,压抑住孩子,让孩子变得软弱无主见。殊不知,孩子的路还没走,我们经历过的事孩子末必会遇见。
生而为人,我们皆不完美。父母也一样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无须自责。正因为这些局限才让我们变成独一无二的自己,拥有不一样的人生。父母与孩子的相遇是注定的缘分,无法选择,因此我们开启了各自的功课。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先长全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健康成长。反思我们的人生故事,孩子的某些行为引起我们情绪上难以忍受的反应时,去看看我们成长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能引起同样的情绪,这样可以加深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反思,才能把情感融入日常生活并重建并运用那些有价值的认识方法,才不会按过去经验办事,育目前进。
养育孩子是疗愈自己的过程,与孩子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做好各自的功课,别让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诸孩子身上。别让我们儿时抱怨父母的,再被孩子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