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书时,书中提到当孩子慢慢长大后孩子就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沟通,彼此间的话变得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亲子关系本就不好,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另一方面,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有误造成的。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孩子的社交也在逐渐增强,孩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个体,但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却一直保持不变,用相同的观念,想法和孩子沟通,不会共情孩子,孩子自然就会疏远父母,去寻找能共情自己,和自己有相同爱好,兴趣的同学,朋友去倾诉。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那就分享幸福。
利用分享幸福的方法,让孩子说出,这一周,半个月让自己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从孩子的分享中了解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
具体怎么做呢?
1-.记录自己每天经历的1~3件让自己感到开心和幸福的事情,事情可大可小。
如被老师夸奖、吃到了喜欢的食物、今天天气很好或者自己的某条抖音点赞超过200等。事情可以非常小,只要这件事情让人感到开心和幸福即可。
2.记录这件事情发生的过程(起因、经过及结果),并分析一下原因。
家长就可以从孩子的记录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喜好是什么。家长了解后,和孩子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从而拉进与孩子的距离!
既然分享幸福能拉进与孩子的距离,那么,鼓励孩子写出自己不喜欢的事,伤心的事,是不是就可以了解孩子的问题呢?
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困难,与同学间的矛盾困惑,回家后父母的那件事的态度,方法令孩子不解,伤害了孩子,做作业时,什么样的方式更能接受等等,从这些信息中,是不是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孩子呢,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出发!
我们都说要看到孩子的内在,但这一点不是显而易见的写孩子脸上,有时孩子也不愿意当面与父母说,或者说不清,那么就让孩子写出来,也许孩子也描述不清楚,但我想,父母总能从中发现一些端倪!
脑洞大开,从书中分享幸福,联想到写出痛苦,不快,从多方面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帮助孩子。方法不知可行,可操作,希望看到的友友能提出宝贵的意见!